【原文】
夫璇玉致美[1],不为池隍之宝[2];桂椒信芳[3],而非园林之实。岂其深而好远哉?盖云殊性而已[4]。故无足而至者,物之藉也[5];随踵而立者,人之薄也[6]。若乃巢高之抗行[7],夷皓之峻节[8],故已父老尧禹[9],锱铢周汉[10]。而绵世浸远[11],光灵不属[12]。至使菁华隐没[13],芳流歇绝,不其惜乎?虽今之作者,人自为量,而首路同尘,辍涂殊轨者多矣[14]。岂所以昭末景,泛余波[15]?有晋征士寻阳陶渊明[16],南岳之幽居者也[17]。弱不好弄[18],长实素心[19]。学非称师,文取指达[20]。在众不失其寡,处言愈见其默[21]。少而贫病,居无仆妾。井臼弗任[22],藜菽不给[23]。母老子幼,就养勤匮[24]。远惟田生致亲之议[25],追悟毛子捧檄之怀[26]。初辞州府三命[27],后为彭泽令[28]。道不偶物[29],弃官从好[30]。遂乃解体世纷[31],结志区外[32]。定迹深栖,于是乎远[33]。灌畦鬻蔬[34],为供鱼菽之祭[35]。织
纬萧[36],以充粮粒之费。心好异书,性乐酒德。简弃烦促[37],就成省旷[38]。殆所谓国爵屏贵[39],家人忘贫者与[40]?有诏征为著作郎,称疾不到。春秋若干[41],元嘉四年月日[42],卒于寻阳县之某里。近识悲悼,远士伤情。冥默福应[43],呜呼淑贞[44]!夫实以诔华[45],名由谥高[46],苟允德义,贵贱何筭焉[47]!若其宽乐令终之美[48],好廉克己之操,有合谥典[49],无愆前志[50]。故询诸友好,宜谥曰靖节征士。其辞曰:
【注释】
[1]璇玉:美玉。《山海经·中山经》:“又东北二十里曰升山……黄酸之水出焉,而北流注于河,其中多璇玉。”
[2]池隍:城池。有水叫池,无水叫隍。
[3]桂椒:桂树和椒树。信:诚。
[4]“岂其”二句:意谓璇玉、桂椒生于深山,非特好深远,实因其本性而已。殊性,不同的本性。
[5]“故无足”二句:意思是有的东西未长脚也能到达手中,因为物以稀为贵。《韩诗外传》:“晋平公游于西河而乐,曰:‘安得贤士与之乐此也?’船人盖胥跪而对曰:‘王君亦不好士耳。夫珠出于江海,玉出于昆山,无足而至者,主君之好也。士有足而不至者,盖主君无好士之意也。何患于无士乎!’”藉,资藉,凭借。
[6]“随踵而立”二句:意思是说,做官之人接踵而至,哪有那么多贤士呢?所以也就被人看得贱薄了。踵,脚跟。立,指入仕。李善注:“言人以众为贱也。薄,贱薄也。《战国策》齐宣王曰:‘百世一圣,若随踵而生也。’”《战国策》载淳于髡一日献七士于齐宣王,齐宣王说百世出一圣人。现在做官之人就如接踵而生似的,怎么会有这么多贤士呢?
[7]巢高:巢父、伯成子高。巢父相传为尧时隐士,尧要让帝位给他,他不肯接受,尧又准备让位于许由,巢父又叫许由隐居。伯成子高是《庄子》中虚构的人物,说他在尧治天下时“立为诸侯,尧授舜,舜授禹,伯成子高辞为诸侯而耕”。抗行:高逸的行为。
[8]夷皓:伯夷、四皓。伯夷即隐于首阳山者。四皓,秦末东园公、甪里先生、绮里季、夏黄公四人,隐于商山,年皆八十余,时称“商山四皓”。峻节:高峻的节操。
[9]父老尧禹:视尧、禹为乡邻长者,意谓不以其为帝王。
[10]锱铢周汉:言轻视周汉。锱铢,古代重量单位。锱为一两的四分之一,铢为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,以喻轻微。
[11]绵世浸远:世代延绵,已渐渐久远了。
[12]光灵不属:谓其光彩、精神风貌已不与今相连属。
[13]菁华:英华。
[14]“虽今之作者”几句:现在的隐居者,各按自己的标准,虽然开始时还与古代隐士相似,但到后来中途停止,改变道路之人就多得很了。作者,始创者,此谓不能以古代隐士之标准而隐居者。量,测量。引申为标准。辍涂殊轨,中途停止而改变道路。
[15]昭:光大。泛:扬波。“末景”“余波”皆谓古代隐士之余风。
[16]寻阳:或作“浔阳”。
[17]南岳:南山。
[18]弱:年少时。弄:玩弄。引申为戏耍。
[19]素心:谓朴素、淡泊的性情。《春秋左传·僖公九年》郤芮对秦伯曰:“夷吾弱不好弄,能斗不过,长亦不改。”
[20]“学非称师”二句:刘良注:“学虽可为人师,终不称其德(指为人师不合于其德行)。文章但取指适为达,不以浮华为务也。”指达,同“旨达”,谓达意而已。
[21]“在众”二句:在众人之间不失其孤单,对待言谈更加显得沉默。谓渊明不同流俗。张铣注:“迹在于事,心出于物,故虽同于人,而不失清寡静默之道也。”
[22]井臼:汲水、舂臼。
[23]藜菽:野菜和豆,是贫者经常吃的食物。不给:不能供给。藜,灰菜,一种野菜。
[24]勤:苦。匮:乏。
[25]田生致亲之议:有位名叫田过的人说过因为要奉养父母才出来做官。《韩诗外传》:“齐宣王谓田过曰:‘吾闻儒者丧亲三年,丧君三年,君与父孰重?’田过对曰:‘殆不如父重。’宣王忿然曰:‘曷为士去亲而事君?’田过对曰:‘非君之土地无以处吾亲,非君之禄无以养吾亲,非君之爵无以尊显吾亲。受之于君,致之于亲。凡事君,以为亲也。’宣王悒然无以应之。”
[26]毛子捧檄之怀:有位叫毛义的人因要奉养父母为得官而喜。《后汉书》:“庐江毛义少节,家贫,以孝行称。南阳人张奉慕其名,往候之。坐定而府檄适至,以义守令,义奉檄而入,喜动颜色。奉者,志尚士也,心贱之,自恨来,固辞而去。及义母死,去官行服(谓义辞官服丧)。数辟公府,为县令,进退必以礼。后举贤良,公车征,遂不至。张奉叹曰:‘贤者固不可测。往日之喜,乃为亲屈也。’”
[27]初辞州府三命:起先推辞了州府三次征聘。
[28]彭泽:县名。在今江西北部。
[29]道不偶物:谓陶渊明精神志趣不谐合于世俗。
[30]弃官从好:放弃官职而遵循自己的爱好。
[31]解体世纷:脱身于纷扰尘世。
[32]结志区外:意谓系己之情志于尘世之外。
[33]远:超远,谓远于世俗。
[34]鬻(yù):卖。
[35]鱼菽之祭:用鱼、豆祭祀。吕向注:“祭用鱼豆,示俭也。菽,豆也。”
[36]
(qú):古代鞋头上的装饰,有孔,可系鞋带。纬:编织。萧:艾蒿,可用来织帘、席等。
[37]烦促:烦琐。
[38]省旷:省净空闲。
[39]国爵屏贵:是说人应追求道而摒弃爵位、财富。《庄子·天运》:“夫孝悌仁义,忠信贞廉,此皆自勉以役其德者也,不足多也。故曰:至贵,国爵并焉;至富,国财并焉……是以道不渝。”意思是说孝悌仁义,忠信贞廉,是人勉励、培养自己品德的准则,是非常难能可贵、值得珍视的。所以说最宝贵之物不是国爵,最大的财富也不是国财,而是守常不变的道。
[40]家人忘贫:是说圣人处于困境时,能使家人忘却贫困之苦而安居。《庄子·则阳》:“故圣人其穷也,使家人忘其贫;其达也,使王公忘爵禄而化卑。”
[41]春秋:指年龄。
[42]元嘉:宋文帝年号。元嘉四年为427年。
[43]冥默福应:意谓死者灵魂暗中自有灵应。冥默,谓灵魂无形。福,对死者灵魂的美称。
[44]淑贞:善良正直。
[45]实以诔华:实质因诔文而有光华。意谓渊明朴素的一生因诔文而得彰显。
[46]名由谥高:名声因谥号而高扬。
[47]“苟允德义”二句:如果确实符合德义标准,又何必计较其人身份地位之高贵低贱呢?允,信,的确。
[48]宽乐令终:胸怀开朗乐观,保善直至终身。令,善。
[49]有合谥典:李善注:“《谥法》曰:‘宽乐令终曰靖,好廉自克曰节。’”
[50]愆:违。前志:前载,亦指谥法。志,记。
【翻译】
璇玉是非常美好的,但它不是出自城市的宝物;桂和椒的确十分芳香,但它们也不是生长在园林之中。难道它们是故意喜好幽深僻远的地方吗?应该说是它们具有特殊的本性而已。所以,世上有的东西虽未长脚也能到达人的手中,是因为这些东西以稀有珍贵作为凭借;而世间入仕之人,则多得接踵前来,所以就被人看得贱薄了。至于像巢父、伯成子高那样高逸的行为,伯夷、四皓那样高峻的节操,他们本来就把尧、禹看作乡邻父老一般普通,把周朝、汉朝看得如锱铢一样轻微。但他们历世渐远,他们的光彩、风貌与今已不相连接。致使其英华隐没,芳流断绝了,这不是令人感到十分惋惜吗?虽然现在也有一些隐逸之人,但他们各按自己的标准去隐居,在开始时还能与古代隐士相同,到后来却中途停止而改变了道路,这样的人就很多了。这哪里是使古代隐士的流风余韵得到光大发扬的做法呢?今有晋代征士寻阳人渊明,是南岳的隐居者。他从小就不好嬉戏游玩,长大后也保持了朴素的性情。虽有学识却不好为人师,为文但求达意而已。在众人之间不失孤单,对待言谈更加显得沉默。他年轻时贫穷而多病,家中也没有什么奴婢。打水舂碓等事力不堪任,连野菜豆类等食物也供给不足。母亲年老,儿子尚幼,供养乏物使他常感到忧虑。古代有位叫田过的人说过因为要奉养父母才出来做官,汉代有位叫毛义的人因为要奉养父母也为得官而喜,我现在从陶渊明身上深悟其中的道理了。渊明起先也曾三次辞掉州府的任命,后来才做了彭泽令。觉得自己的性情与世务实在不相谐和,最后还是抛弃了官职而遵从自己的爱好。于是才从纷纭俗世中解脱出来,寄托情怀于尘世之外。定居在幽深之地,远远避开了世俗。灌园卖菜,但求能有鱼、豆一类东西勉为祭祀之礼。织履编席,但望能换得购买充饥之粮的费用。心中最喜欢奇异之书,生性唯以饮酒为乐。抛弃了一切烦琐杂事,生活力求省净闲适。这大概就是《庄子》所说的最贵之人摒弃爵禄、处贫而能使家人不知贫之所苦吧?曾有诏书征聘他为著作郎,他称病不肯赴命。享年若干,于元嘉四年某月某日,逝世于寻阳县某里。近处相识的人都悲伤哀悼,远处的士人为之伤情。您在天之灵对此亦当有所感应,善良正直的人啊!一个人一生的事迹通过诔文而显露光彩,其名声也会因为有了谥号而得以高扬,如果其人确实符合德义的标准,那么何必计较他身份是高贵,还是卑贱呢?如果一个人具有襟怀宽阔、乐天达观、保善至于终身的美德,清正廉洁、严于律己的节操,这就合于谥法的准则,不违背前人所记了。因此,我征询了各位友人,大家都认为应该赠予他“靖节征士”的谥号。诔文这样写道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