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选

《文选》,又称《昭明文选》,是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萧统主持编写的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。汉魏以来,文人别集日益繁多,学者难以遍读,选编精华的文学总集应运而生。《文选》就是一部选编精华的诗文总集,收录了上起周代,下至南朝梁代一百三十位作家及若干佚名作者的作品七百六十四篇,按体裁分为赋、诗、骚、七、诏、册、令、教、文(策文)、表、上书、启、弹事、笺、奏记、书、移、檄、对问、设论、辞、序、颂、赞、符命、史论、史述赞、论、连珠、箴、铭、诔、哀、碑文、墓志、行状、吊文、祭文等三十八类,其中赋、诗又按题材分为若干小类。各类之中作品大略以作者年代先后为序。
昔周宣惰千亩之礼,虢公纳谏;汉文缺三推之义,贾生置言。良以食为民天,农为政本。金汤非粟而不守,水旱有待而无迁。朕式照前经,宝兹稼穑,祥正而青旗肃事,土膏而朱纮戒典;将使杏花菖叶,耕获不愆,清甽泠风,述遵无废。而释耒佩牛,相沿莫反;兼贫擅富,浸以为俗。若爰井开制,惧惊扰愚民。舄卤可腴,恐时无史、白,兴废之术,矢陈厥谋。

【原文】

昔周宣惰千亩之礼,虢公纳谏[1];汉文缺三推之义,贾生置言[2]。良以食为民天[3],农为政本[4]。金汤非粟而不守[5],水旱有待而无迁[6]。朕式照前经[7],宝兹稼穑[8],祥正而青旗肃事[9],土膏而朱纮戒典[10];将使杏花菖叶[11],耕获不愆[12],清甽泠风[13],述遵无废[14]。而释耒佩牛[15],相沿莫反[16];兼贫擅富[17],浸以为俗[18]。若爰井开制[19],惧惊扰愚民。舄卤可腴[20],恐时无史、白[21],兴废之术[22],矢陈厥谋[23]

【注释】

[1]“昔周宣”二句:《国语·周语》:“周宣王即位,不籍千亩。虢文公谏曰:‘不可。夫民之大事在农。’”按,周制,天子耕藉田(即“籍田”)有千亩,诸侯百亩。古时帝王于春耕前亲耕农田,以奉祀宗庙,且寓劝农之意。《诗经·周颂·载芟》序:“《载芟》,春籍田而祈社稷也。”传:“籍田,甸师氏所掌,王载耒耜所耕之田,天子千亩,诸侯百亩。籍之言借也,借民力治之,故谓之籍田。”惰,懈怠。

[2]“汉文”二句:李善注引《汉书》曰:“文帝即位,贾谊说上曰:‘汉之为汉几四十年,公私之积犹可哀痛。’上感谊言,开籍田,躬耕以劝百姓。”三推,古代帝王为表示劝农,每年举行一次耕藉之礼,掌犁推行三周,称“三推”。后来历代封建王朝,皆有亲耕三推仪式。

[3]食为民天:李善注引《汉书》曰:“郦食其说汉王曰:‘臣闻王者以民为天,民以食为天。’”

[4]农为政本:李善注引《汉书》曰:“文帝诏曰:‘农,天下大本也,民所恃以生也。’”

[5]金汤:金城汤池,喻城国之坚不可破。

[6]无迁:无迁流亡散者。

[7]前经:前古之常典。此指藉田。

[8]宝:重。稼穑:种曰稼,收曰穑。

[9]祥:善。正:农历一月为正。青旗:藉田之旗。肃:敬。

[10]膏:膏腴。朱纮:冠饰。戒:正。典:法。

[11]杏花:花之先开者。菖(chānɡ)叶:草之先生者。

[12]愆(qiān):失。

[13]清甽(guǎn):清澈的田中小沟。泠(línɡ)风:和风。李善注引《吕氏春秋》曰:“后稷曰:‘凡耕之道,亩欲广以平,甽欲小以清。’”

[14]述遵:明述其义。无废:使农事无废。

[15]释:废。耒:耕具。佩牛:李善注引《汉书》曰:“龚遂为渤海太守,民有带持刀剑者,使卖剑买牛,卖刀买犊,何为带牛佩犊?”

[16]相沿莫反:言有惰业之人,废耕而佩牛者,相习而为,如水沿流不返。

[17]兼贫擅富:大家兼役小人,富者兼役贫民。兼,兼并。擅,专擅。

[18]浸:如物浸水,谓渗入。

[19]爰井开制:李善注引《汉书》曰:“民爰上田夫百亩,中田夫二百亩,下田夫三百亩。岁耕种者为不易,上田休一岁者为一易,中田休二岁者为再易,下田休三岁更耕之,自爰其处。”爰开井制,言欲使人易田,开其制度,以上中下均易之。爰,易。

[20]舄(xì)卤:贫瘠之地。亦作“斥卤”。腴:丰腴。

[21]史:指史起。白:指白公。《汉书·沟洫志》:“民歌之曰:‘邺有贤令兮为史公,决漳水兮灌邺旁,终古舄卤兮生稻粱。’”又,汉武帝太始二年(前95),赵中大夫白公奏穿渠,引泾水,注渭中,长二百里,溉田四千五百余顷,名曰白渠。事见《汉书·沟洫志》。

[22]兴废之术:指易田引渠之术或兴或废。

[23]矢陈:直陈。

【翻译】

又问:

古时候,周宣王疏懒于千亩之礼,虢文公直言进谏;汉文帝不事“三推”之仪,贾谊面陈忠言。确实是民以食为天,治国以农为本。坚固的城池,没有粮草也守不住;水旱为害,只要库有存粮,则民无逃荒之虞。我悉遵前代常法,非常重视农业,选择吉日举旗藉田,以敬农事,肥润田土,头戴朱冠,端正典法;抓紧季节,无失耕耘之机;和风徐徐,水渠潺潺,明述重农之义,不废稼穑之事。有的人废弃农具,不事耕作,相沿为习,不知改过;有的人兼并穷人独富其家,习以为常。如果改革均田之制,又担心惊扰了百姓。想使贫瘠之地变得丰腴,又恐怕当代无史起、白公之辈,易田引渠之术或兴或废,希望呈献良策。

又问:

元芳,你怎么看?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Copyright © 2017-
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,请致邮箱:466698432@qq.com |鄂ICP备13017733号-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