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僧达(423—458),琅玡临沂(今属山东)人。南朝宋文学家。少好学,善诗文。文帝时,历任始兴王后军参军、太子舍人、宣城太守。太子刘劭作乱,他奔赴浔阳。孝武帝即位,任他为尚书右仆射,加征虏将军,后出为吴郡太守,又入为太常。但他仍感不得志,上表求解职,其言不逊,遂免官。大明元年(457)迁左卫将军,领太子中庶子,二年(458),迁中书令。王僧达自负才气,以不得宰相为恨;加以狂傲不羁,屡忤上意,终因高阇谋反事,被诬下狱赐死。其诗雕琢藻饰,典故较多,与颜延年诗相似,时人颇为赞赏。作品以《答颜延年》《和琅玡王依古》《祭颜光禄文》较为著名。锺嵘《诗品》评曰:“征虏卓卓,殆欲度骅骝前。”原有集十卷,已佚。
答颜延年一首
刘宋孝武帝建元年间,王僧达由吴郡太守入朝为太常,主管祭祀礼乐。颜延年曾作《赠王太常》一诗,他作此诗以答。
诗中首先盛赞颜延年的道德文章,接着叙述彼此间的真诚友谊。颜延年长于王僧达三十九岁,但友情深厚,世所罕见。诗中赞颜“结游略年义,笃顾弃浮沉”,实属难得;回忆他们“寒荣共偃曝,春酝时献斟”,更亲切而有风趣;在春游时的写景句如“轻云出东岑”“杨园流好音”,也清新明丽。较之王僧达其他铺排典故、刻意雕饰的作品来看,这首诗不愧为其代表作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