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原文】
质判玄黄[1],气分清浊[2],涉器千名[3],含灵万族[4]。淳源上派[5],浇风下黩[6],爱流成海[7],情尘为岳[8]。皇矣能仁[9],抚期命世[10],乃眷中土[11],聿来迦卫[12]。奄有大千,遂荒三界[13]。殷鉴四门[14],幽求六岁[15],亦既成德,妙尽无为。帝献方石[16],天开渌池[17],祥河辍水[18],宝树低枝[19]。通庄九折[20],安步三危[21],川静波澄[22],龙翔云起[23]。耆山广运[24],给园多士[25],金粟来仪[26],文殊戾止[27]。应乾动寂[28],顺民终始[29];法本不然[30],今则无灭。象正虽阑[31],希夷未缺[32]。
【注释】
[1]质:天地之质。判:别。玄黄:黑色与黄色。《周易·坤》:“夫玄黄者,天地之杂也,天玄而地黄。”
[2]气:化生万物的精气。清浊:清轻之气和浊重之气。《列子·天瑞》:“一者,形变之始也。清轻者上为天,浊重者下为地。”
[3]涉:入,及。引申为化生。器:物。《周易·系辞》:“形而上者谓之道,形而下者谓之器。”
[4]灵:指有灵性之物。族:类。
[5]淳源:指古人心目中的远古淳朴之风。派:分别,分散。
[6]浇风:浇薄之风。黩:垢浊。
[7]爱流成海:佛家以喻世俗爱念欲望无已。
[8]尘:佛家以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为五尘,以其能染污真性。执著五尘,即为情尘。执著不已,故谓“为岳”。
[9]皇矣:大。《诗经·大雅·皇矣》:“皇矣上帝,临下有赫!”能仁:梵语释迦的意译。
[10]抚:据。命世:名世。指降临人世。
[11]眷:反顾。中土:指佛降诞处。
[12]迦卫:即迦维罗卫国。
[13]奄:覆盖。荒:义同奄。《诗经·鲁颂·
宫》:“奄有龟蒙,遂荒大东。”三界:佛家谓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为三界。
[14]殷鉴:本指殷之后代应以夏亡为鉴,后泛指可供借鉴之事。《诗经·大雅·荡》:“殷鉴不远,在夏后之世。”此指释迦为太子时以天下三苦为鉴。四门:据《瑞应经》载,释迦为太子时,出东门、南门、西门游,皆因天帝分别化作病人、老人及死人而回车,“愍念天下有此三苦”。后出北门,天帝化作沙门,太子受其启发,出家证道。
[15]幽求:幽居求悟得大道。六岁:据《瑞应经》载,释迦幽居深山六年而悟道。
[16]帝:天帝。方石:据《瑞应经》载,佛还树下,道见弃衣,取欲浣之。天帝知佛意,即往颇那山上,取四方成理泽好石,来置池边,白佛言,可用浣衣。
[17]天:天帝。渌:清澈。据《瑞应经》载,佛持钵到迦叶家受饭而还,于屏处食已,欲澡漱。天帝知佛意,即下以手指地,水出成池,令佛得用,名为指地池。
[18]祥河:指尼连河。辍:停。据《瑞应经》载,时尼连河水流甚疾,佛以自然神通,断水涌起,高出人头,令底扬尘,佛在其中。
[19]宝树:指迦和树。低枝:据《瑞应经》载,指佛于指地池沐浴完毕,欲出时无所攀扶。池上素有树,名迦和树,自然曲枝,下就佛,佛牵而出。
[20]通庄:四通八达的大道。九折:九折阪,在今四川荥经西邛崃山,山路险阻回曲,故名。《汉书·王尊传》:“琅邪王阳为益州刺史,行部至邛
九折阪,叹曰:‘奉先人遗体,奈何数乘此险!’后以病去。”此泛指险阻回曲的山路。
[21]三危:山名。
[22]川静波澄:喻排除烦恼的佛性境界。李善注引《头陀经》:“入佛性海,烦恼风息,波浪不生。”
[23]龙翔云起:喻佛悟道之瑞应。《周易·乾》:“云从龙,风从虎。圣人作而万物睹。”
[24]耆山:耆阇崛山。在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之东北,华言灵鹫山、鹫峰山。释迦曾在此讲《法华经》《无量寿经》。广运:大行。《尚书·大禹谟》:“帝德广运,乃圣乃神,乃武乃文。”
[25]给园:给孤独园。古印度
萨罗国舍卫城长者给孤独,以藏金向逝多太子购得园地,为释迦建祗园精舍,故称给孤独园。多士:贤士众多。《诗经·大雅·文王》:“济济多士,文王以宁。”此指释迦弟子众多。《金刚经》:“佛在舍卫国,祗树给孤独园,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。”
[26]金粟:即维摩诘大士。来仪:现其仪容。此指特殊人物出现。《尚书·益稷》:“箫韶九成,凤皇来仪。”
[27]文殊:即文殊菩萨。与普贤常侍于佛之左右。戾止:戾,到。《诗经·周颂·振鹭》:“我客戾止,亦有斯容。”
[28]乾:天。动寂:犹动静。此句谓佛应天之动,应地之静。
[29]民:人。终始:谓死生。《荀子·礼论》:“生,人之始也;死,人之终也。”此谓佛性本不生不灭,所以托生太子、灭度坚林,是为了顺应人性,方便说法。
[30]然:同“燃”。
[31]象:象法。正:正法。阑:残,式微。
[32]希夷:无为之道。《老子》十四章:“视之不见名曰夷,听之不闻名曰希。”
【翻译】
天地之质玄黄有别,荡荡精气有清有浊,化生器物千种名目,蕴含灵物数逾万类。淳朴之风源远流分,浇薄之风日愈污秽,欲念无已聚流为海,执著五尘积土成山。无限伟大我佛释迦,根据期运降临人世,于是反顾天地中央,于是托生迦维罗卫。真性覆盖大千世界,于是佛法弥满三界。出游四门顿得殷鉴,幽居六年求悟正道,于是一朝修成大德,妙觉参尽无为之法。天帝来献四方好石,天帝为开清澈水池,尼连河水陡然中断,迦和宝树低垂其枝。九曲山路化为坦途,远山奇峰悠然漫步,江河宁静水波不兴,游龙翱翔祥云飞舞。灵鹫山上佛法大行,给孤独园贤士如云,维摩大士来显仪容,文殊菩萨侍于佛旁。应天之动应地之静,顺应人性有生有灭;其实佛性本自不燃,灭度其实就是不灭。象法正法虽已式微,无为之道永无盈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