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原文】
制诏[1]:使持节丞相,领冀州牧、武平侯[2]。
朕以不德[3],少遭闵凶[4],越在西土,迁于唐卫[5]。当此之时,若缀旒然[6],宗庙乏祀[7],社稷无位[8],群凶觊觎[9],分裂诸夏[10]。一人尺土,朕无获焉,即我高祖之命将坠于地[11]。朕用夙兴假寐[12],震悼于厥心[13],曰:“惟祖惟父,股肱先正,其孰恤朕躬[14]?”乃诱天衷,诞育丞相[15],保乂我皇家[16],弘济于艰难[17],朕实赖之。今将授君典礼,其敬听朕命[18]。
【注释】
[1]制诏:制诏即诏,所以曰制者,王者之言,必为法制。此汉献帝之诏。
[2]“使持节”二句:持节丞相,据《三国志·魏书·武帝纪》建安十八年记载,当指御史大夫郗虑。持,执也。节,符节,古时使臣执以示信之物。冀州牧,李善注引《魏志》曰:“建安九年,领冀州牧。”武平侯,建安之年秋七月,“天子假太祖节钺,录尚书事……九月,车驾出
辕而东,以太祖为大将军,封武平侯”。
[3]不德:无德。
[4]少遭闵凶:吕延济注:“谓灵帝崩也。”闵,病。
[5]“越在”二句:越,远。西土,指长安。唐卫,据《后汉书·献帝纪》载,初平元年(190),迁都长安。兴平二年(195),车驾东归,李催复追战王师,败,帝渡河幸安邑。建安元年(196)六月,幸闻喜,七月车驾至洛阳。按,河东郡有安邑县、闻喜县,自闻喜入洛,必途经河内,河内本卫国领土,河东本唐尧所封,故曰唐卫。
[6]缀旒:言君主为臣下所挟持,大权旁落。《后汉书·张衡传》:“夫战国交争,戎车竞驱,君若缀旒,人无所丽。”注引《春秋公羊传》:“君若赘旒然。”旒,旗旒也,言为下所执持西东。
[7]宗庙乏祀:宗庙无人祭祀。
[8]社稷无位:言国家失去地位。社稷,土、谷之神。《白虎通义·社稷》:“人非土不立,非谷不食……故封土立社,示有土也;稷,五谷之长,故立稷而祭之也。”历代封建王朝必先立社稷坛
(shàn);灭人之国,必变置灭国之社稷。因以社稷为国家政权的标志。
[9]觊觎(jìyú):企图得到不该得到之物。
[10]诸夏:原指周代分封的诸侯国。后泛指为中国。
[11]“一人”几句:谓天下叛逆,而我无一人之柄,获得尺土之分。一人,一个人。尺土,一尺土。命,道。
[12]假寐:不脱衣冠而寝曰假寐。
[13]震:惊。悼:痛。
[14]“惟祖”几句:言若非曹操祖、父为股肱之臣,以辅佐先帝之政,其谁忧我身者?言曹操忧我。股肱(gōng),原指大腿和胳膊。常以喻辅佐君主的大臣。先正,先帝之政。按,《三国志·魏书·武帝纪》:曹操之先祖为汉相国曹参,其祖为汉中常侍大长秋、费亭侯曹腾,其父曹嵩灵帝时擢拜大司农、大鸿胪。
[15]“乃诱”二句:谓曹公祖、父,忧深于国,乃进至忠之心于上天,遂生丞相,终保汉室。诱,进忠心。诞,生。丞相,指曹操。
[16]保:安。乂(yì):治理。
[17]弘济:大济。
[18]“今将”二句:谓将封为魏公,授其古先盛礼,使曹公敬承我命。典礼,盛礼。听,承。
【翻译】
汉献帝发布诏书,派出执持符节凭信的丞相,请冀州牧、武平侯曹操前来受领。
我因德运不高,从小蒙受苦难,从老远的长安,来到这历史上的唐卫之地。当时处境正是大权旁落,宗庙无人祭祀,社稷失去了庄严的地位,野心家谋夺江山,眼看中国有割据、分裂的危险。我手下无人,寸土不占,大汉高祖之业绩,将毁于一旦。我早起晚睡,乃至和衣而卧,痛心疾首,心里思忖着:“曹操的祖父和父亲,曾经辅佐先帝为政,现在谁为我分担重任?”忠心感动了上帝,诞生了丞相曹操,他保护和治理汉家天下,大振我于危难之际,我确实依靠着他。今天将要授予隆重的大礼,请敬承我的命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