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原文】
学优则仕[1],乃从王政。散璞发辉[2],临轵作令[3]。化行邑里,惠洽百姓。越登司官[4],肃我朝命[5]。惟此大理[6],国之宪章[7]。君莅其任[8],视民如伤[9]。庶狱明慎[10],刑辟端详[11]。听参皋、吕[12],称侔于、张[13]。改授农政[14],于彼野王[15]。仓盈庾亿[16],国富兵强。
【注释】
[1]学优则仕:《论语·子张》:“子夏曰:‘仕而优则学,学而优则仕。’”
[2]璞:未经雕琢加工的玉。
[3]轵(zhǐ):县名。为汉河内郡所辖十八县之一。在今河南济源。
[4]司官:主管官员。李善注:“《杨肇碑》:肇迁治书侍御史。”
[5]肃:整肃。朝命:朝廷使命。
[6]大理:掌刑法的官。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:“皋陶为大理,平,民各伏得其实。”秦汉改为廷尉。东汉以后或称廷尉、大理和廷尉卿。李善注:“《杨肇碑》:肇兼统大理之任。”
[7]宪章:典章制度。
[8]莅(lì):临,到。
[9]视民如伤:极言顾恤民众之深。《孟子·离娄》:“文王视民如伤,望道而未之见。”孙奭疏:“言文王常有恤民之心,故视下民常若有伤而不敢以横役而扰动之也。”
[10]庶狱:各种狱讼之事。
[11]刑辟:刑法。
[12]听:断决,治理。皋:指皋陶,也称咎繇。传说皋陶为舜之臣,掌刑狱之事。吕:指吕侯。一作“甫侯”。周穆王臣,为司寇。
[13]于、张:指于定国和张释之。《汉书·于定国传》:“于定国,字曼倩,东海郯人也……其决疑平法,务在哀鳏寡,罪疑从轻,加审慎之心。朝廷称之曰:张释之为廷尉,天下无冤民;于定国为廷尉,民自以不冤。”《汉书·张释之传》:“张释之,字季,南阳堵阳人也……为廷尉……中尉条侯周亚夫与梁相山都侯王恬启,见释之持议平,乃结为亲友。张廷尉由此天下称之。”
[14]农政:指农官。
[15]野王:县名。在今河南沁阳。李善注:“《杨肇碑》:除野王典农中郎将。”
[16]庾:露天的谷仓。
【翻译】
学习好了就可以做官,于是出来参与政事。犹如启开的璞玉发出了光辉,到轵县做县令。教化传布于乡里,老百姓都得到了恩惠。被越级提升做了主官,整肃朝命。大理寺的廷尉是掌握国家刑辟典章制度的。你到任后,非常爱惜人民,处理各种狱讼都公平谨慎,刑法仔细审察。决断刑狱可与舜时的皋陶、周穆王时的吕侯并列,像汉宣帝时的于定国、汉文帝时的张释之一样受到人们的赞颂。后来又被任命为典农中郎将,在野王管理农政。粮食装满了仓库,连众多的露天粮仓也装满了;国家富裕,军队强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