缪袭(186—245),三国魏诗人。字熙伯,东海兰陵(今属山东)人。初在御史大夫府任职,历仕曹操、曹丕、曹叡、曹芳四朝,官至尚书、光禄勋。有才学,多所撰述。《隋书·经籍志》著录其《列女传赞》一卷、文集五卷,已佚。今存《鼓吹曲》十二首,五言诗一首。锺嵘《诗品》将其列为下品,评云:“熙伯《挽歌》,唯以造哀尔!”
挽歌诗一首
《挽歌》一作《挽歌诗》,《乐府诗集》收入《相和歌辞·相和曲》。挽歌初为送葬时牵挽柩车的人所唱的哀悼死者的歌,如《薤露》《蒿里》之类。《薤露》古辞云:“薤上露,何易晞。露晞明朝更复落,人死一去何时归!”《蒿里》古辞云:“蒿里谁家地,聚敛魂魄无贤愚。鬼伯一何相催促,人命不得少踟蹰。”本篇在写作上受《薤露》《蒿里》古辞影响,但通过对整个人类历史的理性审视,在不无伤感的同时表现出一种达人式的平静,形成何焯《义门读书记》所谓“词极峭促,亦淡以悲”的艺术境界。直接以“挽歌”为题始于缪袭,此后陆机、陶渊明、鲍照、白居易等历代诗人均有同题之作,并且大多能对死亡怀抱一种达观态度,从中不难看出缪袭的影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