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选

《文选》,又称《昭明文选》,是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萧统主持编写的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。汉魏以来,文人别集日益繁多,学者难以遍读,选编精华的文学总集应运而生。《文选》就是一部选编精华的诗文总集,收录了上起周代,下至南朝梁代一百三十位作家及若干佚名作者的作品七百六十四篇,按体裁分为赋、诗、骚、七、诏、册、令、教、文(策文)、表、上书、启、弹事、笺、奏记、书、移、檄、对问、设论、辞、序、颂、赞、符命、史论、史述赞、论、连珠、箴、铭、诔、哀、碑文、墓志、行状、吊文、祭文等三十八类,其中赋、诗又按题材分为若干小类。各类之中作品大略以作者年代先后为序。
夫我之自我,智士犹婴其累;物之相物,昆虫皆有此情。夫以自我之量,而挟非常之勋,神器晖其顾盼,万物随其俯仰,心玩居常之安,耳饱从谀之说,岂识乎功在身外,任出才表者哉!且好荣恶辱,有生之所大期;忌盈害上,鬼神犹且不免。人主操其常柄,天下服其大节,故曰“天可仇乎”。而时有袨服荷戟,立于庙门之下,援旗誓众,奋于阡陌之上,况乎代主制命,自下财物者哉!广树恩不足以敌怨,勤兴利不足以补害,故曰代大匠斫者,必伤其手。且夫政由甯氏,忠臣所为慷慨;祭则寡人,人主所不久堪。是以君奭鞅鞅,不悦公旦之举;高平师师,侧目博陆之势。而成王不遣嫌吝于怀,宣帝若负芒刺于背,非其然者与?

【原文】

夫我之自我,智士犹婴其累[1];物之相物[2],昆虫皆有此情。夫以自我之量[3],而挟非常之勋[4],神器晖其顾盼[5],万物随其俯仰,心玩居常之安[6],耳饱从谀之说[7],岂识乎功在身外[8],任出才表者哉[9]!且好荣恶辱,有生之所大期[10];忌盈害上[11],鬼神犹且不免[12]。人主操其常柄,天下服其大节[13],故曰“天可仇乎”[14]。而时有袨服荷戟,立于庙门之下[15],援旗誓众,奋于阡陌之上[16],况乎代主制命[17],自下财物者哉[18]!广树恩不足以敌怨,勤兴利不足以补害,故曰代大匠斫者,必伤其手[19]。且夫政由甯氏,忠臣所为慷慨;祭则寡人,人主所不久堪[20]。是以君奭鞅鞅,不悦公旦之举[21];高平师师[22],侧目博陆之势[23]。而成王不遣嫌吝于怀[24],宣帝若负芒刺于背[25],非其然者与?

【注释】

[1]“夫我”二句:谓我亦为物,既为物,则亦不免为物之累。李善注引《文子》:“譬吾处于天下,亦为一物也,然则我亦物也,而物亦物也,物之与我也,有何以相物也。”又吕延济注:“谓物皆相轻,此虽智士犹婴绕以为败累,昆虫之徒亦有此情也。”婴,缠绕。累,祸害。

[2]相物:相互役使。

[3]量:能量,才能。

[4]挟:拥有。非常:不同寻常。

[5]神器晖其顾盼:李周翰注:“称其光辉,承其顾盼,故万物随其心意以为俯仰。”神器,帝位。此指居帝位者。晖,光辉。

[6]玩:谓玩其所好。

[7]饱:犹言充满。从(sǒng)谀:奉承怂恿。

[8]功在身外:谓功劳不是凭借自己的才能建立的。

[9]任出才表:谓所承担的重任超出了才能的负荷。表,外。

[10]有生:有生命者。此指人。期:犹“同”。

[11]盈:满。害上:忌恨居上位的人。

[12]不免:谓不免于忌盈害上。

[13]“人主”二句:吕延济注:“言人主执生杀之常柄,而天下之臣任其大节,佐安社稷也。”操,执,掌握。常柄,谓固有的权力。指生杀之权。大节,谓从政的关键。

[14]天:天命,天意。

[15]“而时有”二句:《汉书·梁丘贺传》:(宣帝)召贺筮之,有兵谋,不吉。上还,使有司侍祠。是时霍氏外孙代郡太守任宣坐谋反诛,宣子章为公车丞,亡在渭城界中,夜玄服入庙,居郎间执戟立庙汴,待上至,欲为逆。发觉,伏诛。袨(xuàn)服,黑色的衣服。荷,执。戟,古兵器名。

[16]“援旗”二句:贾谊《过秦论》:“陈涉……蹑足行伍之间,而倔起阡陌之中,率罢散之卒,将数百之众,转而攻秦,斩木为兵,揭竿为旗。”又李周翰注:“楚将项燕为秦所杀,项梁与诸侯引旗誓众,约将灭秦以报父仇也。”援,持,举。誓众,告诫众人。谓起兵前告诫众人,表示决心。奋,起。阡陌,田间小路,南北方向为阡,东西方向为陌。泛指田野。

[17]制命:拟定诏命。

[18]财:通“裁”,裁断。

[19]“故曰”二句:《老子》七十四章:“夫代大匠斫者,希有不伤其手者矣。”斫(zhuó),砍,削。

[20]“且夫”几句:《春秋左传·襄公二十六年》载,卫献公派子鲜为自己谋求返国,子鲜找到甯喜,以献公的命令对他说:“苟反,政由甯氏,祭则寡人。”甯氏,即甯喜,春秋时卫臣。

[21]“是以”二句:吕延济注:“召公为保,周公为师,相成王,召公不悦,疑周公有异志于成王也。”君奭(shì),即召公姬奭,周的支族,周武王之臣(一说为周文王之子),封于召。成王时,与周公分陕而治。鞅鞅,不悦貌。公旦,即周公姬旦。武王死,成王年幼,周公摄政,管叔等造谣说周公将废成王自立。

[22]高平师师:高平:指汉宣帝时丞相魏相,封高平侯。魏相为河南太守时,曾被大将军霍光下狱。霍光死后,宣帝以其子霍禹为右将军,兄子乐平侯霍山领尚书事。魏相谏阻,后霍氏怨恨,谋矫太后诏,先召斩魏相,然后废天子,谋泄伏诛。事见《汉书·魏相传》。师师,互相师法。

[23]侧目博陆之势:汉武帝时霍光为奉车都尉,武帝死,昭帝八岁即位,以大司马大将军受遗诏辅政,封博陆侯。昭帝死,迎立昌邑王刘贺,不久废,迎立宣帝。前后秉政二十年,权倾内外。侧目,怒恨之貌。

[24]成王不遣嫌吝于怀:谓成王不能排遣管叔等对周公的诽谤之言。嫌,疑。吝,恨。

[25]宣帝若负芒刺于背:《汉书·霍光传》:“宣帝始立,谒见高庙,大将军光从骖乘,上内严惮之,若有芒刺在背。”吕向注:“言周公、霍光所以使其疑惧之者,岂不为臣势强而行君之制使之然欤?”芒,草木上的针状物。芒刺在背,喻惶恐不安。

【翻译】

自己对自己过高估量,聪明的人尚且会被这种秉性拖累缠绕;一物对他物进行役使,连昆虫都会有这种想法。以自我不大的能量,而拥有不同寻常的功勋,连居于帝位的人都要仰承他的顾盼才能发出光辉,世间万物都要随着他的心意俯仰,拥有心中所喜欢的玩物以为长久的安乐,耳朵里充满奉承怂恿的话,哪里能够认识功勋超出了自身所具有的实际才能,重任也超出了自己才能所能负荷的范围呢?而且喜欢荣耀讨厌耻辱,这是人们最大的相同点;忌恨满盈和身居上位的人,鬼神尚且不免有这种感情。人主掌握着生杀的权柄,天下之臣服从其为政的大节,所以古书上说“天意是可以仇恨的吗”。而不时有身穿黑衣执着戟的人,站在庙门之下准备行刺人主,有举着旗帜告诫众人的人,起兵于田野之中,何况在那里代替主上拟定诏命,身居下位而裁断大事的人呢!广泛地树立恩德不足以抵敌怨恨,勤于兴办有好处的事情不足以弥补祸害,所以说代替大匠去砍削木头的人,其手必定会被斧子砍伤。而且以前卫国的政事由甯氏主持,忠臣为之慷慨不平;祭祀则由寡人负责,人主不能长久地忍受。所以君奭心中不高兴,不高兴传说的周公将废成王自立的举动;高平侯魏相起而效法,怒视博陆侯霍光的威势。而周成王不能排遣诽谤之言,内心对周公怀着疑虑怨恨;汉宣帝碰到霍光,就像有芒刺在背,不就是这样的吗?

元芳,你怎么看?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Copyright © 2017-
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,请致邮箱:466698432@qq.com |鄂ICP备13017733号-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