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原文】
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。当此之时,猛将如云,谋臣如雨,然犹七日不食,仅乃得免[1]。况当陵者,岂易为力哉?而执事者云云,苟怨陵以不死。然陵不死,罪也。子卿视陵,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?宁有背君亲、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[2]?然陵不死,有所为也。故欲如前书之言,报恩于国主耳[3]。诚以虚死不如立节,灭名不如报德也。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[4],曹沫不死三败之辱[5],卒复勾践之仇,报鲁国之羞。区区之心,切慕此耳。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,计未从而骨肉受刑[6],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[7]。
【注释】
[1]“昔高皇帝”几句:据《汉书·高帝纪》载,汉高祖七年(前200)冬十月,高祖亲自带兵征讨投降匈奴的韩王信,追至平城,“为匈奴所围七日,用陈平秘计得出”。平城,在今山西大同。
[2]捐:抛弃。
[3]“故欲如”二句:李善注引李陵前与苏子卿书信:“陵前为子卿死之计,所以然者,冀其驱丑虏,翻然南驰,故且屈以求伸。若将不死,功成事立,则将上报厚恩,下显祖考之明也。”
[4]昔范蠡(lǐ)不殉会稽之耻:据《史记·越王勾践世家》载,越贤大夫范蠡,越为吴所败时,曾赴吴做人质二年,回越后辅佐勾践图强,终于打败吴国,为勾践报了“困会稽”之仇,雪了“会稽之耻”。
[5]曹沫不死三败之辱:据《史记·刺客列传》载,曹沫为鲁将与齐战,三战三败。鲁庄公害怕,献地求和。后当齐与鲁会盟于柯时,曹沫持匕首劫桓公,“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”。曹沫,春秋时鲁国的武士。
[6]骨肉受刑:据《汉书·李广苏建传》载,武帝派公孙敖带兵深入匈奴,救迎李陵。公孙敖无功还,并说他“捕得生口,言李陵教单于为兵,以备汉军。故臣无所得。上闻,于是族陵家,母弟妻子皆伏诛”。
[7]椎心:捶胸。形容极度悲痛。
【翻译】
以前汉高祖带领三十万大军尚被围困在平城。当时猛将、谋臣都很多,可是还七天吃不上东西,后来也只仅仅免于被俘而已。何况是我李陵呢!难道就我这点力量是容易对付匈奴的吗?汉朝的执政官员对我议论纷纷,随便责怨我不为守节而死。但是,我不死节虽然有罪,您看我又岂是贪生怕死之人?难道有背离国君、父母,抛弃妻子、儿女,而反为自己求利的人吗?我之所以不死,是要有所作为的啊!所以,我内心的想法正如上封信中所说,是为了向国君报恩的啊!我的确认为,白白地死去倒不如立节,死去灭名不如报答国君的恩德。从前范蠡不为会稽之耻而死,曹沫不为三次失败而死,最后,范蠡终于复了越王勾践之仇,曹沫也终于报了鲁国三败之羞。我诚挚的心里,深切地羡慕他们这样的人啊!何曾料到壮志未酬而怨恨已成,计未成而骨肉已遭诛戮。这就是我之所以仰天捶胸极其悲伤的原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