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原文】
去者日以疏[1],生者日以亲[2]。
出郭门直视[3],但见丘与坟。
古墓犁为田[4],松柏摧为薪[5]。
白杨多悲风,萧萧愁杀人。
思还故里闾[6],欲归道无因[7]。
【注释】
[1]这首诗写游子因过墓地而思乡,充满感伤情调。刘履《选诗补注》:“客游遐远,思还故里,日与生者相亲而不可得,故其悲愁感慨,见于词气,有不能自已者焉。”
[2]“去者”二句:《吕氏春秋·节丧》:“死者弥久,生者弥疏。”去者,死者。
[3]郭门:外城门。
[4]古墓:指年代久远的无主坟墓。
[5]摧:折。薪:柴火。
[6]故里闾:故乡。
[7]道无因:没有可由的路。这是一种象征的说法,意谓找不到办法回乡。张庚《古诗十九首解》:“道字当作‘引导’解:归有资斧,则因资斧为道;或归有附托,则因附托为道;两者俱无,所以久淹也。若作‘道路’解,则东南西北,犁然在目,何谓无因?”
【翻译】
死去的一天比一天疏远,活着的一天比一天亲近。
走出外城门去放眼眺望,只见排列着一座座丘坟。
古墓已被犁成块块田土,墓旁松柏也被断为柴薪。
白杨树颠掠过阵阵悲风,树叶萧萧听来真愁杀人。
想要动身回到故乡怀抱,却无一条合适道路可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