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原文】
中兴之初,宦官悉用阉人,不复杂调他士。至永平中[1],始置员数,中常待四人,小黄门十人。和帝即祚幼弱[2],而窦宪兄弟专总权威[3],内外臣僚,莫由亲接,所与居者,惟阉官而已。故郑众得专谋禁中[4],终除大憝[5],遂享分土之封[6],超登宫卿之位[7]。于是中官始盛焉[8]。自明帝以后[9],迄乎延平[10],委用渐大,而其资稍增,中常侍至有十人,小黄门亦二十人。改以金珰右貂[11],兼领卿署之职[12]。邓后以女主临政[13],而万机殷远[14]。朝臣图议[15],无由参断帷幄[16];称制下令[17],不出房闱之间。不得不委用刑人,寄之国命。手握王爵,口含天宪[18],非复掖庭永巷之职[19],闺牖房闱之任也[20]。其后孙程定立顺之功[21],曹腾参建桓之策[22],续以五侯合谋[23],梁冀受钺[24],迹因公正,恩固主心,故中外服从[25],上下屏气[26]。或称伊霍之勋[27],无谢于往载[28];或谓良平之画[29],复兴于当今。虽时有忠公,而竞见排斥[30]。举动回山海,呼吸变霜露。阿旨曲求[31],则宠光三族[32];直情忤意[33],则参夷五宗[34]。汉之纲纪大乱矣!
【注释】
[1]永平:汉明帝年号(58—75)。
[2]和帝:汉和帝刘肇,在位十七年(89—105)。祚:皇位。幼弱:和帝即位时年仅十岁。
[3]窦宪:东汉人。妹为汉章帝皇后。章帝死,和帝年少,太后临朝,窦宪为侍中,官至大将军。窦氏弟兄操纵朝政,横暴京师。后和帝与郑众定议诛灭窦氏,窦宪自杀。
[4]郑众:东汉宦官。章帝时为中常侍。和帝永元四年(92),郑众首谋诛灭窦氏,逼窦宪自杀。《二十八将传论》中郑兴之子郑众,另是一人,为著名经学家。禁中:宫中。
[5]憝(duì):奸恶。《尚书·康诰》:“元恶大憝。”
[6]分土之封:指郑众以首谋诛灭窦氏之功,封鄛乡侯。
[7]宫卿:总管后宫事务的高级官员,汉代为大长秋。此官位与九卿等,故称宫卿。
[8]中官:任职于宫内的宦官。
[9]明帝:汉明帝刘庄。
[10]延平:汉殇帝刘隆年号(106)。
[11]金珰右貂:汉中常侍至光武帝后专任宦者,冠饰为金珰右貂。
[12]卿署:九卿的官署。汉之九卿为太常、光禄勋、卫尉、廷尉、太仆、大鸿胪、宗正、大司农、少府。安帝初,蔡伦曾为太仆,所谓“兼领卿署之职”,似指此。
[13]邓后:东汉和帝皇后。
[14]万机:指帝王日常的纷繁政务。《尚书·皋陶谟》:“兢兢业业,一日二日万机。”殷远:众多。《吕氏春秋·审为》:“其轻于韩又远。”高诱注:“远犹多也。”
[15]图:《后汉书》及六臣本作“国”,作“国”义长。
[16]参断:参议决断。帷幄:帐幕。此指后宫。
[17]制、令:古代帝王的命令,关于制度方面的多称“制”,其余多称“诏”“令”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命为制,令为诏。”
[18]“手握”二句:《后汉书·朱穆传》载刘陶等上书:“当今中官近习,窃持国柄,手握王爵,口含天宪。”王爵,官柄,即授官之权。天宪,帝王的法令。
[19]掖庭:皇宫中的旁舍,宫嫔所居的地方。永巷:皇宫中幽禁妃嫔宫女的住所。
[20]闺牖、房闱:并谓妇女所居之处。
[21]孙程:汉安帝时宦官,为中黄门。安帝死后,孙程与王康等密谋,诛外戚阎显等,迎立顺帝。顺:汉顺帝刘保,在位十九年(126—144)。
[22]曹腾:汉顺帝时宦官,为中常侍。后以参加定策立桓帝,封费亭侯,官大长秋。桓:汉桓帝刘志,在位二十一年(147—167)。
[23]五侯:汉桓帝时五位大宦官,以合谋助桓帝诛梁冀,皆封为侯。他们是新丰侯单超、武原侯徐璜、东武阳侯具瑗、上蔡侯左悺、汝阳侯唐衡。
[24]梁冀:东汉人。两妹分别为顺帝、桓帝皇后。顺帝时为大将军,顺帝死,与妹梁太后先后立冲、质、桓三帝,专断朝政近二十年。后桓帝与单超等合谋诛梁氏,梁冀自杀。钺(yuè):古兵器名。引申为杀戮。
[25]中外:朝廷内外。
[26]屏气:屏住呼吸,比喻恐惧。
[27]伊:伊尹。商汤去世后,伊尹历佐卜丙、仲壬二王。霍:霍光。汉武帝死后,霍光受遗诏与金日
等同辅昭帝,后又废昌邑王刘贺,立宣帝。
[28]谢:逊。往载:前代。
[29]良:张良。平:陈平。画:谋划。张良、陈平为汉高祖最重要的谋臣。
[30]排斥:如白马令李云上书谏任用宦官,下狱死,河南尹李膺查究贪官,竟遭反坐。
[31]阿旨:迎合其意。曲求:委曲求进。
[32]三族:谓父族、母族、妻族。
[33]忤:违。
[34]参夷五宗:犹言夷灭三族五宗。参,同“叁”,指三族。夷,灭。五宗,五服之内的亲故。
【翻译】
东汉初年,宦官尽用阉人,不再参杂选用朝臣。到永平年间,开始确定宦官人数,中常侍四人,小黄门十人。和帝即位时尚年少,于是窦宪兄弟专擅大权总揽朝政,朝廷内外的大臣僚属,没有机会接近和帝,与和帝最接近的,只有宦官罢了。所以郑众能够在宫中独定密谋,最终清除了元凶大恶,于是得到封地位为列侯,越级升任宫卿之职。从此宦官的权势开始膨胀。自明帝以后,到延平年间,宦官的权势逐渐扩大,宦官的员额颇有增长,中常侍已有十人,小黄门也有二十人。改成金的冠饰,貂尾插在右边,有的还兼任九卿的职官。邓太后以女主的姿态亲临朝政,但是国家政务纷繁众多。朝中大臣议论国事,不可能到后宫去参议决断;后宫太后称制下令,不可能走出后宫一步。不能不委任受过宫刑的宦官,把国家命运寄托在他们身上。他们手中握有授官之权,口中声称天子的诏令,不再只是供职于掖庭永巷,负责后妃们的衣食起居。以后孙程确立了迎立顺帝的功勋,曹腾参加拟定立桓帝的计划,接着又有五侯合谋,梁冀自杀满门抄斩,五侯的行迹合于公正,又得到桓帝格外厚爱,所以朝廷内外莫不俯首帖耳,上上下下人人战战兢兢。有的称颂他们建树伊尹、霍光那样的奇勋,比起前代毫不逊色;有的赞颂他们使张良、陈平那样的谋划,又在当今得以复兴。虽然间或有忠良公正的官员,但是竞相遭到排斥。他们一举一动仿佛要旋转山海,呼口气似乎能变作霜露。你迎合其意委曲求进,就能得宠而光耀三族;你直言陈情违背其意,就会三族遭灭五宗受戮。汉家的王纲法纪大乱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