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文选》,又称《昭明文选》,是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萧统主持编写的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。汉魏以来,文人别集日益繁多,学者难以遍读,选编精华的文学总集应运而生。《文选》就是一部选编精华的诗文总集,收录了上起周代,下至南朝梁代一百三十位作家及若干佚名作者的作品七百六十四篇,按体裁分为赋、诗、骚、七、诏、册、令、教、文(策文)、表、上书、启、弹事、笺、奏记、书、移、檄、对问、设论、辞、序、颂、赞、符命、史论、史述赞、论、连珠、箴、铭、诔、哀、碑文、墓志、行状、吊文、祭文等三十八类,其中赋、诗又按题材分为若干小类。各类之中作品大略以作者年代先后为序。
【原文】
“昔先王之经邑也[1],掩观九隩[2],靡地不营[3]。土圭测景[4],不缩不盈[5]。总风雨之所交,然后以建王城[6]。审曲面势[7],溯洛背河[8],左伊右瀍[9],西阻九阿[10],东门于旋[11]。盟津达其后[12],太谷通其前[13]。回行道乎伊阙[14],邪径捷乎
辕[15]。
【注释】
[1]先王:指周成王。邑:洛邑。
[2]掩观:遍观。掩,遍及,尽。九隩(ào):九州以内。隩,可以定居的地方。
[3]营:度,丈量。
[4]土圭:古代用以测日影、正四时和测度土地的器具。《周礼·大司徒》:“以土圭之法,测土深,正日景,以求地中。”
[5]缩:短。盈:长。
[6]“总风雨”二句:薛综注:“四时之所交,风雨之所会,阴阳之所和,乃建王国也。”总,括。王城,帝王的都城,指周代东都洛邑。故址在今河南洛阳西。周公摄政五年,成王在镐京,使召公营建洛邑,谓之王城,是为东都。
[7]审曲面势:审察地形曲直及阴阳面背之势。薛综注:“审,度也。谓审察地形曲直之势,而建王都。”
[8]溯(sù):向。洛:洛水。源出陕西北部,流经河南洛阳,汇伊水,入黄河。河:指黄河。
[9]伊:伊水。流经洛阳。瀍(chán):瀍水。源出河南西北谷城山,经洛阳城东入洛水。
[10]阻:险。九阿(ē):长坂名。即九曲阪。《水经·洛水》“又东北出散关南”注云:“洛水东,迳九曲南,其地十里,有坡九曲。”阿,曲。
[11]东门于旋:东有旋门。薛综注:“在成皋西南十数里。阪形周屈,故曰于旋。”高步瀛《文选李注义疏》引朱珔曰:“《水经·河水》注云:河水东迳旋门坂北,今成皋西大阪,升陟此阪,而东趋成皋。”曹大家《东征赋》“望河洛之交流,看成皋之旋门”即此。《读史方舆纪要》谓成皋城、虎牢关,皆在开封府汜水县,县有旋门关。
[12]盟津:地名。即孟津。在洛阳北。相传周武王伐纣与八百诸侯会盟于此,故又名盟津。
[13]太谷:地名。即大谷,又称大谷口。高步瀛《文选李注义疏》引《读史方舆纪要》曰:“大谷在河南府东南五十里,亦曰大谷口。灵帝时八关之一也。”在今河南洛阳南。
[14]伊阙:地名。在今洛阳南,即春秋周阙塞。《水经注·伊水》:“伊水又北入伊阙。昔大禹疏以通水,两山相对,望之若阙。伊水历其间,北流,故谓之伊阙矣。《春秋》之阙塞也。”即今之龙门石窟处。
[15]
(huán)辕:山名。关口名。在今河南偃师东南。山路险阻,凡十二曲,循环往还,故称
辕。
【翻译】
“从前周成王经营洛邑,遍观九州,无一处不被察看。用土圭在此测量日影,不短也不长。察看到四时风雨在此交会,然后决定在此建造王城。审察地形高低曲直、左右面背之形势,就可以看到,它面向洛水,背靠黄河;伊水在左,瀍水在右;西有九曲长坂之险,东有旋门关隘;后与孟津相接,前与大谷相通。蜿蜒的大道通达伊阙,倾斜的山径经过
辕关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