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原文】
魏国先生有睟其容[1],乃盱衡而诰曰[2]:“异乎交、益之士[3]!盖音有楚夏者[4],土风之乖也[5];情有险易者[6],习俗之殊也。虽则生常[7],固非自得之谓也[8]。昔市南宜僚弄丸,而两家之难解[9]。聊为吾子复玩德音[10],以释二客竞于辩囿者也[11]。
【注释】
[1]魏国先生:赋中虚构的人物。有:衬音词,无义。睟(suì)其容:容貌温和润泽。
[2]盱(xū)衡:睁目扬眉。盱,张目。衡,眉上曰衡。诰:告诫。
[3]交:交州。郡治番禺(今属广东),三国时属吴国。益:益州。郡治成都(今属四川),三国时属蜀国。士:刘良注:“人通称也。”
[4]音:语音。这里指语言。楚:楚地。夏:指中原地区。
[5]土:土壤。风:风俗。乖:违,不同。
[6]险:性情不平和。易:性情平和。
[7]生常:性情之常。生,通“性”。
[8]自得:天生。指先天形成的性格。
[9]“昔市南宜僚”二句:语出《庄子·徐无鬼》。市南宜僚,姓熊,字宜僚,居于市南,号市南子,楚国勇士。善作弄丸杂技。难解,当指两家结难者言。此二句魏国先生以宜僚自居,为互相夸竞的吴、蜀两都之客释和。
[10]玩:品味,展玩。德音:善言。
[11]辩囿(yòu):辩者善于辞令,语辞丰富。比喻辩者丰富的语言如苑囿中之多姿多彩的草木。
【翻译】
魏国先生容貌温润,扬眉举目劝告说:“吴、蜀两国的人是不同啊!语言有南方和中原之别,那是不同的水土和风俗形成的;人性有平和与险恶之殊,那是不同的积习风尚造成的。虽则人有一定的性格,但并非与生俱来,天赋所致。古代市南宜僚善于弄丸之戏,消除了两家仇敌的怨恨。现在让我为尊驾重温嘉言德音,来分解两位巧舌如簧的争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