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原文】
“其上则猿父哀吟[1],
子长啸[2]。狖鼯猓然[3],腾趠飞超[4]。争接县垂[5],竞游远枝[6],惊透沸乱[7],牢落翚散[8]。其下则有枭羊
狼[9],猰㺄蚏象[10]。乌菟之族[11],犀兕之党[12]。钩爪锯牙[13],自成锋颖[14]。精若耀星[15],声若震霆。名载于《山经》[16],形镂于夏鼎[17]。
【注释】
[1]猿父:即猿。高步瀛《文选李注义疏》曰:“猿称猿父,犹玃称玃父。”
[2]
(huī)子:传说中怪兽。猿身人面,见人则长啸。
[3]狖(yòu):长尾猿。鼯(wú):俗称飞鼠,别名夷由,形似蝙蝠,能在树林中滑翔。猓(guǒ)然:猿类。色青赤有文。
[4]腾趠(tiào):腾跃。超:越。
[5]争接县垂:树上的动物争相交接悬垂的植物。县,同“悬”。
[6]竞游远枝:争着向远处的枝头跳跃游玩。
[7]透(shū):惊慌。沸乱:乱如水沸。
[8]牢落:稀疏零落。翚(huī)散:散落。翚、挥同义。
[9]枭(xiāo)羊:狒狒。
(qí)狼:兽名。状如鹿,角向前,入林挂角。
[10]猰㺄(yà yǔ):食人怪兽。
(chū):同“䝙”,大如狗,文如狸。
[11]乌菟(tú):春秋时期楚人称虎名。
[12]兕(sì):古代犀牛类动物名。独角,角长。党:族类。
[13]钩爪锯牙:其爪如钩,其牙如锯。
[14]锋颖:锋利尖锐。颖,东西末端的尖锐部分。
[15]精:眼珠之光芒。
[16]《山经》:指《山海经》。
[17]形镂于夏鼎:夏鼎上刻镂着它们的形状。《春秋左传·宣公三年》曾记载夏代有九鼎,上面刻着各种精怪异兽的形态,让老百姓辨别。
【翻译】
“树上猿父哀吟,
子长啸。狖鼯猓然,翻腾蹦跳。争接悬挂的枝藤飞来荡去,竞攀高扬的枝条游戏玩乐,蓦地受惊吓,乱如沸水滚。四处逃散,枝乱叶落,稀疏纷乱。树林中有狒狒
狼,猰㺄
象。老虎往来,犀兕出没。爪如钩,牙如锯,尖锐锋利。目光明耀如星,吼声震动如雷。物名记载《山海经》,形状刻铸在夏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