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原文】
臣闻成汤革夏而封杞[1],武王入殷而建宋[2],春秋征伐,则晋修虞祀[3],燕祭齐庙[4]。夫一国为一人兴,先贤为后愚废[5],诚仁圣所哀悼而不忍也。故三王敦继绝之德[6],春秋贵柔服之义[7]。昔汉高受命,追存六国,凡诸绝祚,一时并祀[8]。亲与项羽对争存亡,逮羽之死,临哭其丧[9];将以位尝侔尊[10],力尝均势,虽功夺其成[11],而恩与其败;且暴兴疾颠[12],礼之若旧[13],残戮之尸,乃以公葬[14]。若使羽位承前绪,世有哲王[15],一朝力屈,全身从命,则楚庙不隳[16],有后可冀。
【注释】
[1]臣闻成汤革夏而封杞:据《史记·夏本纪》载,汤灭夏,“汤封夏之后,至周封于杞也”。杞,古国名。其地在今河南杞县。
[2]武王入殷而建宋:据《史记·殷本纪》载,武王伐纣,殷亡,武王封纣子武庚禄父,以续殷祀,武王崩,武庚作乱,成王命周公诛之而立微子于宋,以续殷后。宋,古国名。其地在今河南商丘。
[3]晋修虞祀:《春秋左传·僖公五年》载,晋灭虞,“而修虞祀,且归其职贡于王”。
[4]燕祭齐庙:李善注引《傅子》:“乐毅伐齐,遂下齐七十余城,置吏,属燕为郡。而修齐之宗庙。”
[5]“夫一国”二句:李善注:“成汤、夏禹贤兴国,后桀、纣无道而失国。”
[6]三王:此指夏禹、商汤、周武王。敦:厚。继绝:恢复已灭绝的世祀。《论语·尧曰》:“兴灭国,继绝世,举逸民,天下之民归心焉。”
[7]柔服:见前刘琨《劝进表》注。
[8]“昔汉高”几句:《汉书·高帝纪》载,高祖十二年(195)十二月,“诏曰:“秦皇帝、楚隐王、魏安釐王,齐愍王、赵悼襄王,皆绝无后,其与秦始皇帝守冢二十家,楚、魏、齐各十家,赵及魏公子无忌各五家,令视其冢,复无与它事”。李善注引《汉书》:“高祖拨乱,犹修祀六国。”诸绝祚,诸公子已无受祀之福,犹言绝祀。
[9]“逮羽”二句:《汉书·高祖纪》:“灌婴追斩羽东城……汉王为发丧,哭临而去。”逮,及,到。
[10]侔:等同。
[11]功夺其成:指高祖战胜项羽,夺其已成之功。
[12]暴兴疾颠:暴、疾,皆言急速。颠,跌倒。此处指败亡。
[13]礼之若旧:指礼同六国。
[14]“残戮”二句:《汉书·高帝纪》:“初,怀王封羽为鲁公,及死,鲁又为之坚守,故以鲁公葬羽于穀城。”
[15]世有哲王:指世有贤明的君主出现。《诗经·大雅·下武》:“下武维周,世有哲王。”
[16]隳(huī):毁坏。
【翻译】
臣听说成汤灭夏之后,却将夏的后代封于杞,武王灭殷之后,却将殷的后代封于宋,春秋各国征战之际,晋国尚为所灭的虞国祭祀,燕国亦在所攻占的齐城修祭齐庙。一个国家往往因为一人圣明而兴盛,先贤的事业往往因为后人的愚昧而废毁,这的确是仁圣之君所哀悼而不忍的啊!所以禹、汤、武三王有继绝的宽厚之德,春秋之际很注重柔服的道理。从前汉高祖即位后,还追封保留原来的六国名称,凡是六国诸公子绝祀的,并皆修祀;他曾亲自与项羽争斗存亡,到项羽死时,他又临尸哭丧。因为他与项羽地位曾经相同,势力曾经相当,虽然夺得了已成之功,却还施恩与失败者;再说项羽霸楚速起速亡,高祖对他仍施礼同于六国,对其残断分裂的尸体,仍然用鲁公礼安葬。假使项羽承继前代诸侯的世系,遇上有贤明的君主出现,一旦力量不及,就一心归顺,那么楚国的宗庙就不至于毁坏,后继就有希望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