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选

《文选》,又称《昭明文选》,是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萧统主持编写的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。汉魏以来,文人别集日益繁多,学者难以遍读,选编精华的文学总集应运而生。《文选》就是一部选编精华的诗文总集,收录了上起周代,下至南朝梁代一百三十位作家及若干佚名作者的作品七百六十四篇,按体裁分为赋、诗、骚、七、诏、册、令、教、文(策文)、表、上书、启、弹事、笺、奏记、书、移、檄、对问、设论、辞、序、颂、赞、符命、史论、史述赞、论、连珠、箴、铭、诔、哀、碑文、墓志、行状、吊文、祭文等三十八类,其中赋、诗又按题材分为若干小类。各类之中作品大略以作者年代先后为序。
文若怀独见之明,而有救世之心。论时则民方涂炭,计能则莫出魏武,故委面霸朝,豫议世事。举才不以标鉴,故久之而后显。筹画不以要功,故事至而后定。虽亡身明顺,识亦高矣。

【原文】

文若怀独见之明[1],而有救世之心[2]。论时则民方涂炭[3],计能则莫出魏武,故委面霸朝,豫议世事[4]。举才不以标鉴,故久之而后显[5]。筹画不以要功,故事至而后定[6]。虽亡身明顺[7],识亦高矣。

【注释】

[1]文若:荀彧,字文若,颍川颍阴(今河南许昌)人。汉末初依袁绍,后投曹操,曹操比之为张良。操迎汉献帝徙都许昌,以彧为侍中,守尚书令。常参与军国大事,曹操功业,多出荀彧之谋。独见:超群的见解。明:明智。

[2]救世之心:《后汉书·荀彧传》:“自迁帝西京,山东腾沸,天下之命倒悬矣。荀君乃越河、冀,间关以从曹氏。察其定举措,立言策,崇明王略,以急国艰,岂云因乱假义,以就违正之谋乎?诚仁为己任,期纾民于仓卒也。”

[3]论:评论。涂炭:喻天下大乱,民众如在涂泥炭火之中。

[4]“计能”几句:《后汉书·荀彧传》:“时曹操在东郡,彧闻操有雄略,而度绍终不能定大业。初平二年,乃去绍从操。操与语大悦,曰:‘吾子房也。’”计能,考虑当时的各方英雄的才能。莫出魏武,谁也超不过曹操。委面,指归顺称臣。霸朝,霸者之朝堂,指曹操门下。豫,参与。

[5]“举才”二句:此赞美荀彧有识人之能而不自我炫耀。举才,推举贤良之才。标鉴,自我炫耀、标榜。久之而后显,时间一长就显示其识人之明。《三国志·魏书·荀彧传》:“太祖以彧为知人,诸所进达皆称职。”裴松之注引《魏氏春秋》曰:“前后所举者,命世大才,邦邑则荀攸、锺繇、陈群,海内则司马宣王,及引致当世知名郗虑、华歆、王朗、荀悦、杜袭、辛毗、赵俨之俦,终为卿相,以十数人。”又:“荀攸后为魏尚书令,亦推贤进士。太祖曰:‘二荀令之论人,久而益信,吾没世不忘。’”

[6]“筹画”二句:此赞美荀彧善谋大事。筹画,筹谋画策。要功,邀功。事至而后定,凡国之大事至荀彧而后定。《三国志·魏书·荀彧传》:“太祖虽征伐在外,军国事皆与彧筹焉。”裴松之注引《彧别传》载太祖表曰:“天下之定,彧之功也。”

[7]亡身明顺:指荀彧为表明忠于汉朝而自杀身亡。明顺,自明心欲匡汉。据《后汉书·荀彧传》,董昭等欲共进曹操为国公,九锡备物,彧阻董昭之议,操心不平。后彧病,操馈彧食,发视,竟空无一物,荀彧饮药而卒。《后汉书》论曰:“盖取其归正而已,亦杀身以成仁之义也。”

【翻译】

荀彧怀有超群的见解,又有救世的热肠。当时生灵涂炭,雄才大略之辈又无人能比曹操,所以荀彧进入曹操幕府,参与议论国家大事。他推贤进士,从不炫耀自己明鉴识人,时间一长,越显出他的知人之明。筹谋划策又不为邀功请赏,故凡国之大事,必至荀彧而后能定。荀彧杀身成仁,以明匡助汉室的忠诚,他的识见十分高明。

元芳,你怎么看?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Copyright © 2017-
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,请致邮箱:466698432@qq.com |鄂ICP备13017733号-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