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选

《文选》,又称《昭明文选》,是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萧统主持编写的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。汉魏以来,文人别集日益繁多,学者难以遍读,选编精华的文学总集应运而生。《文选》就是一部选编精华的诗文总集,收录了上起周代,下至南朝梁代一百三十位作家及若干佚名作者的作品七百六十四篇,按体裁分为赋、诗、骚、七、诏、册、令、教、文(策文)、表、上书、启、弹事、笺、奏记、书、移、檄、对问、设论、辞、序、颂、赞、符命、史论、史述赞、论、连珠、箴、铭、诔、哀、碑文、墓志、行状、吊文、祭文等三十八类,其中赋、诗又按题材分为若干小类。各类之中作品大略以作者年代先后为序。
夫百姓不能自治,故立君以治之,明君不能独治,则为臣以佐之。然则三五迭隆,历世承基,揖让之与干戈,文德之与武功,莫不宗匠陶钧而群才缉熙,元首经略而股肱肆力。遭离不同,迹有优劣,至于体分冥固,道契不坠,风美所扇,训革千载,其揆一也。故二八升而唐朝盛,伊吕用而汤武宁。三贤进而小白兴,五臣显而重耳霸。中古凌迟,斯道替矣。居上者不以至公理物,为下者必以私路期荣,御圆者不以信诚率众,执方者必以权谋自显。于是君臣离而名教薄,世多乱而时不治。故蘧甯以之卷舒,柳下以之三黜,接舆以之行歌,鲁连以之赴海。衰世之中,保持名节,君臣相体,若合符契,则燕昭乐毅,古之流也。夫未遇伯乐,则千载无一骥,时值龙颜,则当年控三杰,汉之得材,于斯为贵。高祖虽不以道胜御物,群下得尽其忠;萧曹虽不以三代事主,百姓不失其业。静乱庇人,抑亦其次。

【原文】

夫百姓不能自治,故立君以治之,明君不能独治,则为臣以佐之[1]。然则三五迭隆[2],历世承基[3],揖让之与干戈,文德之与武功[4],莫不宗匠陶钧而群才缉熙[5],元首经略而股肱肆力[6]。遭离不同,迹有优劣[7],至于体分冥固,道契不坠[8],风美所扇[9],训革千载[10],其揆一也[11]。故二八升而唐朝盛[12],伊吕用而汤武宁[13]。三贤进而小白兴[14],五臣显而重耳霸[15]。中古凌迟[16],斯道替矣[17]。居上者不以至公理物[18],为下者必以私路期荣[19],御圆者不以信诚率众,执方者必以权谋自显[20]。于是君臣离而名教薄[21],世多乱而时不治。故蘧甯以之卷舒[22],柳下以之三黜[23],接舆以之行歌[24],鲁连以之赴海[25]。衰世之中[26],保持名节[27],君臣相体[28],若合符契[29],则燕昭乐毅,古之流也[30]。夫未遇伯乐,则千载无一骥[31],时值龙颜,则当年控三杰,汉之得材,于斯为贵[32]。高祖虽不以道胜御物[33],群下得尽其忠;萧曹虽不以三代事主[34],百姓不失其业。静乱庇人[35],抑亦其次[36]

【注释】

[1]“夫百姓”几句:《墨子·尚同》:“是故天下之欲同一天下之义也,是故选择贤者,立为天子。天子以其知力为未足独治天下,是以选择其次,立为三公。”又,《尚书·泰誓》:“天佑下民,作之君,作之师。”

[2]三五:三皇五帝。迭隆:轮流兴盛,更替兴盛。

[3]承基:继承基业,指继位。

[4]“揖让”两句:指历代帝王继体承基,或揖让文德以兴,如尧舜,或武功干戈以取,如汤武。揖让,指让位于贤。文德,此指以礼乐教化禅让。武功、干戈,此指征诛。

[5]宗匠陶钧:以大匠陶铸器具,喻培育人才。陶,陶人烧制陶器。钧,陶人制圆器所用之转轮。陶、钧皆用以喻造就人才。缉(qī)熙:指光明积渐广大。《诗经·周颂·昊天有成命》“于缉熙,单厥心”,毛传:“缉,明,熙,广。”一说指奋发前进。高亨《周颂考释》:“此古成语也。缉熙当为奋发前进之意。缉当为揖,《广雅·释诂》:‘揖,进也。’《尔雅·释诂》:‘熙,兴也。’”

[6]元首:君主。经略:筹划,治理。股肱:大腿与胳膊。常用以喻辅佐君主的大臣。肆力:尽力。

[7]“遭离”二句:班彪《王命论》:“遭遇异时,禅代不同。”遭离,遭遇。迹,事迹。

[8]“至于体分”二句:李善注:“言至于君臣之体分,既固于冥兆,上下之契亦存而不坠。”体,指为君之体。分,为臣之分。冥固,牢固地暗相投合。道,指君臣上下之道。契,契合,默契。不坠,不丧失,不绝。

[9]风:流风,指君臣冥固道契之礼。美:佳美。扇:扇扬,传布。

[10]训革:训诫。李善注引《苍颉篇》:“革,戒也。”

[11]揆(kuí):准则,道理。

[12]二八升而唐朝盛:舜举用八元、八恺而唐尧之世兴盛。李善注:“舜举八元八恺,用之于尧时也。”二八,八元、八恺的合称。八元,传说高辛氏的八个有才德的子弟:伯奋、仲堪、叔献、季仲、伯虎、仲熊、叔豹、季狸。八恺,相传高阳氏的八个有才德的子弟:苍舒、 夫百姓不能自治,故立君以治之,明君不能独治,则为臣以佐之。然则三五迭隆,历世承基,揖让之与干戈,文德之与武功,莫不宗匠陶钧而群才缉熙,元首经略而股肱肆力。遭离不同,迹有优劣,至于体分冥固,道契不坠,风美所扇,训革千载,其揆一也。故二八升而唐朝盛,伊吕用而汤武宁。三贤进而小白兴,五臣显而重耳霸。中古凌迟,斯道替矣。居上者不以至公理物,为下者必以私路期荣,御圆者不以信诚率众,执方者必以权谋自显。于是君臣离而名教薄,世多乱而时不治。故蘧甯以之卷舒,柳下以之三黜,接舆以之行歌,鲁连以之赴海。衰世之中,保持名节,君臣相体,若合符契,则燕昭乐毅,古之流也。夫未遇伯乐,则千载无一骥,时值龙颜,则当年控三杰,汉之得材,于斯为贵。高祖虽不以道胜御物,群下得尽其忠;萧曹虽不以三代事主,百姓不失其业。静乱庇人,抑亦其次。 敳、梼戭、大临、尨降、庭坚、仲容、叔达。均参见《春秋左传·文公十八年》。唐,唐尧。

[13]伊吕:伊尹、吕望。伊尹,商汤臣。名挚,佐汤伐夏桀,被尊为阿衡。汤死后,孙太甲破坏商汤法制,伊尹把他放逐到桐宫,三年后迎之复位。吕望,太公望。即姜太公。辅佐武王灭殷。汤武:商汤、周武王。宁:指社稷安宁。

[14]三贤:李善注:“三贤,管仲、鲍叔牙、隰朋也。”管仲,名夷吾,字仲。初事公子纠,后相齐桓公,主张通货积财,富国强兵,使齐桓公九合诸侯,一匡天下而称霸。鲍叔牙,他举荐管仲,相桓公而成霸业。隰朋,亦为齐桓公贤臣。小白:齐桓公名。春秋五霸之首。

[15]五臣:李善注:“五臣,狐偃、赵衰(cuī)、颠颉、魏武子、司空季子。”五人皆随重耳出亡,又佐其称霸。狐偃,晋文公之舅。字子犯,故又称舅犯。晋文公出奔,偃从之十九年,文公入晋自立,后定王室,霸诸侯,大抵皆偃之谋。赵衰,即赵成子,字子馀,从文公出亡十九年,文公之立,衰与狐偃最有功,归国后,佐文公定霸。颠颉,亦为晋文公臣。魏武子,魏犨,毕万之孙。司空季子,胥臣。司空是其官,季子是其字。由于封地于臼(今山西运城),又称臼季。重耳:晋文公名。晋献公子。晋献公宠骊姬,杀太子申生,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,返立为君,继齐桓公而称霸诸侯。

[16]中古:次于上古的时代。凌迟:逐步而下,衰落。

[17]斯道:指君臣之道。替:废弃。

[18]至公:极公正。理物:治理事务。

[19]私路:以职谋私。路,职位。期荣:求荣。

[20]“御圆者”二句:指君不诚信,臣弄权谋。御圆者,指君主。执方者,指臣。《吕氏春秋·圜道》:“天道圜,地道方,圣王法之,所以立上下……主执圜,臣处方,方圜不易,其国乃昌。”高诱注:“上,君。下,臣。”率众,御下。权谋,随机应变的谋略。自显,使自己显荣。

[21]离:断绝。名教:以正名定分为中心的礼教。薄:衰退。

[22]蘧(qú):指蘧伯玉。春秋时卫国人,字伯玉,著名贤者,卫灵公不用。《论语·卫灵公》孔子评蘧伯玉:“君子哉!蘧伯玉,邦有道,则仕;邦无道,则可卷而怀之。”甯:甯武子,卫国的大夫,姓甯,名俞。《论语·公冶长》:“甯武子,邦有道,则知;邦无道,则愚。”卷舒:喻隐仕。卷,卷怀,收藏。舒,伸展,出仕。

[23]柳下以之三黜(chù):《论语·微子》:“柳下惠为士师,三黜。”柳下,指春秋时期鲁大夫展禽,又字季,因食邑柳下,谥惠,故称柳下惠。三黜,三次被罢免。

[24]接舆以之行歌:《论语·微子》:“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:‘凤兮凤兮,何德之衰?往者不可谏,来者犹可追。已而已而!今之从政者殆而!’”接舆,《论语》所记隐士。曹之升《四书摭余说》云:“《论语》所记隐士皆以其事名之……接孔子之舆者,谓之‘接舆’,非名亦非字也。”行歌,边行走边歌唱。

[25]鲁连以之赴海:《史记·鲁仲连列传》记载鲁仲连为田单下聊城,田单欲授鲁仲连以官爵,“鲁连逃隐于海上,曰:‘吾与富贵而诎于人,宁贫贱而轻世肆志焉。’”鲁连,鲁仲连,战国齐人。好持高节,不肯仕宦任职。

[26]衰世:乱世。

[27]名节:名誉和节操。

[28]君臣相体:君臣各得其体。体,规矩,法式。

[29]符契:符节。古代朝廷用作凭证的信物。符以竹、木或金属为之,剖分为二,各执其一。

[30]“则燕昭”二句:燕昭王以乐毅为上将军,对他充分信任,使尽其才,联合秦、赵、韩、魏合力攻齐,除莒、即墨外,尽得齐地。燕昭,燕昭王,名职,战国时燕王哙子。齐破燕之后回国继位,卑身厚币,招纳贤士,乐毅、邹衍、剧辛等皆赴燕,国日以富强。乐毅,魏乐羊之后,自魏使燕,燕昭王任为上将,总领五国之兵伐齐,攻占齐七十余城。古之流,古代流传下来的好风气。流,流风。

[31]“夫未遇”二句:喻不遇明主,而贤者亦无人能知。伯乐,古代善相马者,春秋秦穆公时人。骥,良马。

[32]“时值”几句:指汉高祖刘邦充分信用三杰。《汉书·高帝纪》记刘邦曰:“夫运筹帷幄之中,决胜千里之外,吾不如子房;填国家,抚百家,给饷馈,不绝粮道,吾不如萧何;连百万之众,战必胜,攻必取,吾不如韩信。三者皆人杰,吾能用之,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。”值,遇。龙颜,指汉高祖刘邦。《汉书·高帝纪》:“高祖隆准而龙颜。”颜,额。控,用。三杰,指张良、萧何、韩信。

[33]高祖虽不以道胜御物:意为高祖不以道御物而取胜。御物,此指用人。吕向注:“道胜谓以道御物胜征伐也。”

[34]萧曹:萧,萧何。曹,曹参。二人助刘邦得天下,后相继为汉相国,为汉初功臣的代表。三代:夏商周。此指三代之臣,即道德文章最高的大臣。

[35]静乱:平息祸乱。庇人:保护百姓。庇,庇荫。

[36]抑:亦。其次:次于三代之君臣。

【翻译】

百姓不能管理自身,所以选立明君进行治理,明君独自一人难以统治天下,就选拔群臣辅佐。三皇五帝更替兴盛,历代帝王相继承位,禅让与征讨,文德与武功,无不像巨匠陶铸般造就英才,而且大批人才奋进有为,君主筹划经营,群臣尽心竭力。虽然碰上时代不同,征伐、禅让形式有异,但君臣各循其礼,因而关系牢固紧密、暗合默契,君臣之道绵延不绝,流风嘉美发扬光大,训诫流传千年,这种准则从古到今是一致的。因此擢升八元八恺,唐尧之时就繁荣昌盛,重用伊尹、吕望,商汤、周武之世才安宁太平。三贤进用,小白兴起,五臣献谋,重耳称霸。至中古之时,君臣之道渐渐衰落。君主居上不是至公至正地处理国事,大臣居下必定以权谋私追逐尊荣富贵,君主不是忠信诚恳对待群臣,大臣则欺诈权变图谋显赫荣耀。于是君臣离心,名分不正,君臣礼义日益衰败,天下大多乱世无道,不得安宁。所以蘧伯玉、甯俞因此隐居,柳下惠三次被罢免不用,接舆边行边歌讽喻孔子,鲁仲连坚辞富贵逃赴海上。在乱世中,保持名誉和节操,君臣相得各遵其道,配合如符节那样密合,只有燕昭王与乐毅,那是古代流传下来的遗风。所以不遇伯乐,千年不见一匹良马,当年得遇汉高祖,三杰才被重用,汉朝所得人才,这三杰最为宝贵。汉高祖取得天下虽不以正道待群臣,但臣下能竭尽忠诚;萧何、曹参虽不以三代之臣的标准辅佐高祖,但百姓得以安居乐业。平息叛乱,佑护百姓,他们的相处之道亦仅次于三代君臣了。

元芳,你怎么看?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Copyright © 2017-
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,请致邮箱:466698432@qq.com |鄂ICP备13017733号-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