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原文】
丕白:良玉比德君子[1],珪璋见美诗人[2]。晋之垂棘、鲁之玙璠、宋之结绿、楚之和璞[3],价越万金[4],贵重都城,有称畴昔,流声将来[5]。是以垂棘出晋,虞、虢双禽[6];和璧入秦,相如抗节[7]。窃见玉书称美玉:白如截肪,黑譬纯漆,赤拟鸡冠,黄侔蒸栗[8]。侧闻斯语[9],未睹厥状。虽德非君子,义无诗人[10],高山景行,私所仰慕[11]。然四宝邈焉已远,秦、汉未闻有良比也[12]。求之旷年,不遇厥真,私愿不果,饥渴未副[13]。
【注释】
[1]良玉比德君子:《礼记·聘义》:孔子曰:“君子比德于玉。”《荀子·法行》引孔子曰:“夫玉者,君子比德焉。温润而泽,仁也;栗而理,知也;坚刚而不屈,义也;廉而不刿,行也;折而不挠,勇也;瑕適并见,情也;扣之其声清扬而远闻,其止辍然,辞也。”
[2]珪璋见美诗人:《诗经·大雅·卷阿》:“颙颙昂昂,如珪如璋。”珪、璋,指玉制的礼器。见,被。
[3]垂棘:晋国宝玉名。玙璠(yúfán):宝玉名。鲁国国君的佩玉。季平子死后,阳虎欲以之为殓,遭到反对。结绿、和璞:皆宝玉名。《战国策·秦策》应侯曾对秦王说宋的结绿、楚的和璞是天下之名器。和璞,即和氏璧。
[4]越:超过。
[5]流声:流传声誉。
[6]“是以”二句:晋欲伐虢,以屈产之马与垂荆之璧假道于虞。灭虢之后,回途中又袭灭虞国。
[7]“和璧”二句:秦国向赵国强行索取和氏璧,赵国派遣蔺相如持璧前往,在献璧之后,相如见秦王得璧而无偿城之意,诈以指璧有瑕而复得其璧。相如持璧,怒发冲冠地痛斥秦王,并准备以璧击柱,与璧俱亡。后终以巧计完璧归赵。其事详见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。和璧,即前之“和璞”。抗节,指坚持高尚的志气节操。
[8]“白如”几句:李善注引王逸《正部论》:“或问玉符,曰:‘赤如鸡冠,黄如蒸栗,白如猪肪,黑如纯漆,玉之符也。’”又引《通俗文》曰:“脂在腰曰肪。”
[9]侧闻:从旁闻知,表示曾有所闻的谦辞。斯:此。
[10]“虽德”二句:指缺乏君子的美德,没有诗人的高义。这是曹丕的自谦之辞。
[11]“高山”二句:语出《诗经·小雅·车辖》:“高山仰止,景行行止。”景行,大路。行,走。仰,仰望。
[12]良比:能比。
[13]副:符合,相称。
【翻译】
曹丕禀白:良玉可以比喻君子的美德,珪璋被诗人所赞美。晋国的垂棘、鲁国的玙璠、宋国的结绿、楚国的和璞,都价值超越万金,昂贵重于都城,不仅为前人所称道,而且声誉流传后世。因此垂棘宝璧自晋国送出,虞国、虢国就被晋国双双灭掉;和氏宝璧进入秦国,蔺相如就显现出坚持志气节操的高尚品格。我曾私下见到玉书称颂美玉:洁白犹如拦腰截断的脂肪,墨黑好比纯粹的土漆,鲜红好似雄鸡的鸡冠,蜡黄如同蒸熟的板栗。我是从旁闻知这样的说法,并未目睹那些美玉的状态。我虽然缺乏君子的美德,也没有诗人的高义,但我私下对美玉的仰慕之情,就像敬仰高山、向往广阔的大道一样。但这四种宝玉缥缈隐约已远不可及,秦、汉以来不曾听说有比得上四宝的美玉。我多年求取,但没有碰到过真正的美玉,由于私下的愿望没有实现,渴望求取的急切心情,即使用如饥似渴来形容也未必与我的心情相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