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选

《文选》,又称《昭明文选》,是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萧统主持编写的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。汉魏以来,文人别集日益繁多,学者难以遍读,选编精华的文学总集应运而生。《文选》就是一部选编精华的诗文总集,收录了上起周代,下至南朝梁代一百三十位作家及若干佚名作者的作品七百六十四篇,按体裁分为赋、诗、骚、七、诏、册、令、教、文(策文)、表、上书、启、弹事、笺、奏记、书、移、檄、对问、设论、辞、序、颂、赞、符命、史论、史述赞、论、连珠、箴、铭、诔、哀、碑文、墓志、行状、吊文、祭文等三十八类,其中赋、诗又按题材分为若干小类。各类之中作品大略以作者年代先后为序。
盖闻挹朝夕之池者,无以测其浅深,仰苍苍之色者,不足知其远近。况视听之外,若存若亡,心行之表,不生不灭者哉!是以掩室摩竭,用启息言之津;杜口毗邪,以通得意之路。然语彝伦者,必求宗于九畴;谈阴阳者,亦研几于六位。是故三才既辨,识妙物之功;万象已陈,悟太极之致。言之不可以已,其在兹乎?然爻系所筌,穷于此域,则称谓所绝,形乎彼岸矣!彼岸者,引之于有,则高谢四流,推之于无,则俯弘六度。名言不得其性相,随迎不见其终始,不可以学地知,不可以意生及,其涅槃之蕴也。

【原文】

盖闻挹朝夕之池者[1],无以测其浅深[2],仰苍苍之色者[3],不足知其远近[4]。况视听之外[5],若存若亡,心行之表[6],不生不灭者哉[7]!是以掩室摩竭[8],用启息言之津[9];杜口毗邪[10],以通得意之路[11]。然语彝伦者[12],必求宗于九畴[13];谈阴阳者[14],亦研几于六位[15]。是故三才既辨[16],识妙物之功[17];万象已陈[18],悟太极之致[19]。言之不可以已,其在兹乎?然爻系所筌[20],穷于此域[21],则称谓所绝[22],形乎彼岸矣[23]!彼岸者,引之于有,则高谢四流[24],推之于无,则俯弘六度[25]。名言不得其性相[26],随迎不见其终始[27],不可以学地知[28],不可以意生及[29],其涅槃之蕴也[30]

【注释】

[1]挹(yì):舀。朝夕之池:指海。朝夕,古“潮汐”字。海有潮汐,故称朝夕之池。

[2]无以测其浅深:无法测量海的深浅。李善注引桓谭《新论·启寤》:“子贡谓齐景公曰:‘臣之事仲尼,譬如渴而操杯,就江海饮,饮满而去,又焉知江海之深乎?’”

[3]苍苍之色:指天。《庄子·逍遥游》:“天之苍苍,其正色邪?”

[4]不足知其远近:不足以认识天的远近高低。《韩诗外传》:“臣终身戴天,不知天之高也。”

[5]视听之外:佛家讲自绝视听,不及声色。

[6]心行:心念所及。表:犹外。

[7]不生不灭:佛教语。指涅槃的境界。如心不可染即不生,不可染则不可净,不可净即不灭。

[8]掩室:闭门静坐。摩竭:古代中印度摩竭提国的省称。为释迦牟尼悟道成佛及生前重要游化地。《华严经》:“佛在摩竭提国,寂灭道场,始成正觉。”

[9]津:渡口。

[10]杜口:闭口不言。毗(pí)邪:古中印度国名。即毗舍离。释迦牟尼生前重要游化地。《维摩诘经》:“文殊师利问维摩诘,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。时维摩诘嘿然无言。文殊师利叹曰:‘善哉善哉!乃至无有文字语言,是真入不二法门。’”

[11]得意:妙得真意。《庄子·外物》:“言者所以在意,得意而忘言。”

[12]彝伦:天地人的常道。《尚书·洪范》:“我不知其彝伦攸叙。”

[13]九畴:传说禹治理天下的九类大法。《尚书·洪范》:“天乃锡禹《洪范》《九畴》,彝伦攸叙。”

[14]阴阳:古以阴阳解释万物化生,凡天地、日月、昼夜、男女等分属阴阳。

[15]几:幽微。六位:即六爻。《周易》称组成卦的一长划或两短划为爻,重卦六划,故称六爻。《周易·系辞》:“夫《易》,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。”

[16]三才:天、地、人。辨:分。

[17]妙物:使万物神妙。指造化之功。《周易·说卦》:“神也者,妙万物而为言者也。”

[18]万象:犹万物。

[19]太极:指原始混沌之气。《周易·系辞》:“《易》有太极,是生两仪。”

[20]爻:六爻。系:系辞。《周易》的《系辞》,是通论《周易》的,大约是秦汉间人所作。筌:同“诠”,解说。

[21]此域:指生死之理。

[22]称谓:言辞名号。

[23]彼岸:佛家以涅槃为彼岸。

[24]谢:辞。四流:佛教语。谓众生惑于见、欲、有、无明,流而不返,不能到达涅槃彼岸。

[25]六度:佛教语。指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一心、智慧六种行为,这六种行为都有自度、度他两方面意思。

[26]名言:名号言辞。犹前“称谓”。性相:体性法相。《维摩诘经》:“法相如是,岂可说乎!”

[27]随迎不见其终始:指无法追随他的终极和开端。《老子》十四章:“迎之不见其首,随之不见其后。”

[28]学地:佛教语。谓断除欲界思惑的境界。《妙法莲华经》:“昔住学地,佛常教化言,我法能离生老病死,究竟涅槃。”

[29]意生:佛教语。谓能变化生死、随意往生的菩萨境界。

[30]涅槃:佛教语。指不生不灭、超脱轮回、真性常住的最高境界。蕴:同“缊”,深奥。

【翻译】

听说舀水大海,不可能测量海的深浅,仰望苍天,不足以认识天的寥廓。何况灭绝视听,万物若存若亡,心念荡然无存,达到涅槃境界!所以佛祖在摩竭闭门静坐,创造寂灭息言的津梁;维摩在毗邪闭口不言,开通妙得真意的道路。然而叙说世间常道的人,必定向九畴寻求宗统;善谈天地阴阳的人,必定靠六爻研究微兆。所以天地与人区别有属,由此懂得造化之功;万物已然陈于眼前,从中悟出气化的极致。言语不能用来尽意,其间道理就在此吧?所以六爻系辞解说的道理,不过穷尽于生死境界,而言辞名号不能表达的至理,只能在涅槃境界中显现!那涅槃的境界,向有的境界加以引导,却能悠然与四流分界,向无的境界加以推论,却能自然把六度弘扬。名号言辞不能表述其体性法相,追随不了他的终极也奉迎不了他的开端,不能够在断除欲界思惑的境界领会他,不能够在菩萨境界实现他,这就是涅槃境界的深奥所在。

元芳,你怎么看?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Copyright © 2017-
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,请致邮箱:466698432@qq.com |鄂ICP备13017733号-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