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原文】
夫治膏肓者,必进苦口之药;决狐疑者,必告逆耳之言[1]。如其迷谬[2],未知所投,恐俞附见其已困[3],扁鹊知其无功也[4]。勉思良图,惟所去就。石苞白。
【注释】
[1]“夫治”几句:膏肓(huāng),谓心鬲之间。膏,心下微脂;肓,鬲上薄膜。《春秋左传·成公十年》:“公梦疾为二竖子,曰:‘彼良医也,惧伤我,焉逃之?’其一曰:‘居肓之上,膏之下,若我何?’”后因以“膏肓”喻指难治之症。苦口之药、逆耳之言,《史记·留侯世家》张良曰:“忠言逆耳利于行,毒药苦口利于病。”
[2]谬:错误。
[3]俞附见其已困:俞附,古代良医。《列子·力命》:“杨朱之友曰季梁,季梁得病,七日大渐。其子环而泣之,请医……俞氏曰:‘汝始则胎气不足,乳湩有余,疾非一朝一夕之故,其所由来渐矣,弗可已也。’季梁曰:‘良医也。’”
[4]扁鹊知其无功:扁鹊,古代名医。《史记·扁鹊仓公列传》曰:“扁鹊过齐,齐桓侯客之,入朝见,曰:‘君有疾在腠理,不治将深。’桓侯曰:‘寡人无疾。’……后五日,扁鹊复见,曰‘君有疾在血脉,不治恐深。’……后五日,扁鹊复见,曰:‘君有疾在肠胃间,不治将深。’桓侯不应……后五日,扁鹊复见,望见桓侯而退走。桓侯使人问其故。扁鹊曰:‘疾之居腠理也,汤熨之所及也;在血脉,针石之所及也;其在肠胃,酒醪之所及也;其在骨髓,虽司命无奈之何。今在骨髓,臣是以无请也。’后五日,桓侯体病,使人召扁鹊,扁鹊已逃去。桓侯遂死。”
【翻译】
要治疗病入膏肓的人,必定要送给他苦口良药;要开导犹豫不决的人,必定要告诉他逆耳的忠言。如果依然沉迷于谬误之中,不知道投靠的对象,那么恐怕良医俞附会发现自己已陷入困境,名医扁鹊也会知道自己劳而无功。劝勉早思良策,决定何去何从的道路。石苞禀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