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原文】
故圣上览乃昔以来礼典旧章[1],开国光宅[2],显兹太原[3]。明公宜承圣旨,受兹介福[4],允当天人[5]。元功盛勋[6],光光如彼[7]。国土嘉祚[8],巍巍如此[9]。内外协同[10],靡愆靡违[11];由斯征伐,则可朝服济江,扫除吴会。西塞江源,望祀岷山[12]。回戈弭节[13],以麾天下。远无不服,迩无不肃[14]。今大魏之德,光于唐虞[15],明公盛勋,超于桓文[16]。然后临沧洲而谢支伯[17],登箕山而揖许由[18],岂不盛乎[19]?至公至平[20],谁与为邻[21]?何必勤勤小让也哉[22]!冲等不通大体[23],敢以陈闻[24]。
【注释】
[1]乃昔以来:自古以来。礼典:礼法制度。旧章:从前的典章制度。
[2]开国:建立邦国。此指司马昭被封为晋公。国,指诸侯国。
[3]显:显赫,显扬。太原:太原郡。晋国所在地。
[4]介福:大福。
[5]允:信。当:宜,合。天人:天理人事。
[6]元功:大功。
[7]光光:光明显耀。
[8]嘉祚:晋公之王位。
[9]巍巍:高大貌。
[10]内外协同:指晋国与大魏和睦协调。
[11]靡愆靡违:无过无错。
[12]“则可朝(cháo)服”几句:前二句谓扫东吴,后二句谓灭西蜀。朝服,喻不战而胜。《国语·齐语》:“教大成,定三革,隐五刃,朝服以济河而无怵惕焉,文事胜矣。”济江,渡过长江,指灭东吴。吴会,地名。秦会稽郡,东汉分为吴郡、会稽郡二郡,合称吴会。塞,堵截,阻隔。江源,长江之源。指西蜀。望祀,遥望而祝祭。岷山,在四川松潘北,为长江、黄河之分水岭,岷江、嘉陵江发源地。又名渎山、汶山、汶焦山。泛指西蜀。
[13]回戈弭节:停戈止车。弭,止。节,行车进退之节。
[14]肃:揖拜,手至地。
[15]光:显赫。唐虞:尧舜时代。
[16]桓文:齐桓公、晋文公。皆为春秋五霸。
[17]沧洲:滨水之地,古隐者之所居。支伯:子州支伯,字支父,传说为尧舜时贤人。《庄子·让王》:“舜让天下于子州支伯,子州支伯曰:‘予适有幽忧之病,方且治之,未暇治天下也。’”
[18]许由:上古高士,隐于箕山。相传尧让以天下,不受,遁耕于箕山之下,尧又召为九州长,由不欲闻之,洗耳于颍水之滨。事见《史记·伯夷列传》。
[19]岂不盛乎:言盛于尧舜之时。
[20]至公至平:公平之至。意谓理当受魏册。
[21]邻:比。
[22]勤勤:诉说不尽之意。
[23]大体:大礼,大要。
[24]敢:谦辞。
【翻译】
所以圣上参阅了古来典章制度,册封晋公,光耀太原之郡。明公应顺承圣旨,受此荣福,理应接受天理人事的安排。大功大业这样显赫,国土社稷如此壮观。内外协调,无过无错。由此出发,向外征讨,则南渡长江,不战而胜,可扫除东吴。西截江源,一统西蜀。然后班师回朝,指挥天下。远无不服,近无不敬。现在,大魏之德胜过唐虞,明公功勋赫然超过了齐桓公、晋文公。然后像水滨的支伯、箕山的许由向舜、尧辞让天下一样,难道不是很辉煌吗?公平之至,谁与伦比?何必频频谦让不已!冲等不识大体,冒昧陈述以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