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选

《文选》,又称《昭明文选》,是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萧统主持编写的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。汉魏以来,文人别集日益繁多,学者难以遍读,选编精华的文学总集应运而生。《文选》就是一部选编精华的诗文总集,收录了上起周代,下至南朝梁代一百三十位作家及若干佚名作者的作品七百六十四篇,按体裁分为赋、诗、骚、七、诏、册、令、教、文(策文)、表、上书、启、弹事、笺、奏记、书、移、檄、对问、设论、辞、序、颂、赞、符命、史论、史述赞、论、连珠、箴、铭、诔、哀、碑文、墓志、行状、吊文、祭文等三十八类,其中赋、诗又按题材分为若干小类。各类之中作品大略以作者年代先后为序。
震风过物,清浊效响。大人于兴,利在攸往。弘海者川,崇山惟壤。《韶》 》错音,衮龙比象。明明众哲,同济天网。剑宣其利,鉴献其朗。文武四充,汉祚克广。悠悠遐风,千载是仰。

【原文】

震风过物,清浊效响[1]。大人于兴,利在攸往[2]。弘海者川,崇山惟壤[3]。《韶》 震风过物,清浊效响。大人于兴,利在攸往。弘海者川,崇山惟壤。《韶》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》错音,衮龙比象。明明众哲,同济天网。剑宣其利,鉴献其朗。文武四充,汉祚克广。悠悠遐风,千载是仰。 》错音,衮龙比象[4]。明明众哲[5],同济天网[6]。剑宣其利[7],鉴献其朗[8]。文武四充[9],汉祚克广。悠悠遐风[10],千载是仰。

【注释】

[1]“震风”二句:语本《庄子·齐物论》:“夫大块噫气,其名为风,是唯无作,作则万窍怒号。”意谓大风吹起,众物皆响。比喻圣王在上,贤臣归附。震风,疾风。效,献出。李善注引《文子》曰:“昔尧之治天下也,舜为司徒,契为司马,禹为司空,后稷为田畴,奚仲为工师,是以离叛者寡,听从者众,若风之过萧,忽然之,各以清浊应物也。”

[2]“大人”二句:《周易·巽》:“利用攸往,利见大人。”高亨《周易古经今注》:“有所往则利,见大人亦利。”大人,指天子或王侯。这里指天子刘邦。

[3]“弘海”二句:《管子·形势解》曰:“海不辞水,故能成其大;山不辞土石,故能成其高;明主不厌人,故能成其众。”陆机反其意而用之,意谓众贤之助,始成帝业。

[4]“《韶》 震风过物,清浊效响。大人于兴,利在攸往。弘海者川,崇山惟壤。《韶》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》错音,衮龙比象。明明众哲,同济天网。剑宣其利,鉴献其朗。文武四充,汉祚克广。悠悠遐风,千载是仰。 》”二句:此二句亦为比喻句,其意与“弘海”二句略同。《韶》为虞舜的乐舞,《 震风过物,清浊效响。大人于兴,利在攸往。弘海者川,崇山惟壤。《韶》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》错音,衮龙比象。明明众哲,同济天网。剑宣其利,鉴献其朗。文武四充,汉祚克广。悠悠遐风,千载是仰。 》为商汤的乐舞。错音,指众响交错始成乐音。衮(gǔn)龙,卷龙之衣。古为皇帝及上公之礼服。《诗经·豳风·九罭》“衮衣绣裳”,毛传:“衮衣,卷龙也。”比象,指五色交合成为图像。比,交合。

[5]明明:犹“勉勉”。意为力行不倦。语出《诗经·鲁颂·有 震风过物,清浊效响。大人于兴,利在攸往。弘海者川,崇山惟壤。《韶》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》错音,衮龙比象。明明众哲,同济天网。剑宣其利,鉴献其朗。文武四充,汉祚克广。悠悠遐风,千载是仰。 》“在公明明”。

[6]济:成。天网:李善注引崔寔《本论》曰:“举弥天之网。”这里喻指宏伟的帝业。

[7]剑:喻指武将。宣:显示。

[8]鉴:喻指文臣。李善注:“鉴谓之镜。”

[9]四充:充满四方。

[10]遐风:高风。指高尚的品格。遐,远。引申为高。

【翻译】

诚如疾风吹过万物,清浊之声因风献响。大汉天子风起云兴,众臣乘利纷纷归往。就像大海之深全靠百川归流,山峰之高全靠土石堆积。就像《韶》《 震风过物,清浊效响。大人于兴,利在攸往。弘海者川,崇山惟壤。《韶》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》错音,衮龙比象。明明众哲,同济天网。剑宣其利,鉴献其朗。文武四充,汉祚克广。悠悠遐风,千载是仰。 》之乐要靠众响交错才成乐音,卷龙之衣要靠五色交合才成图像。唯有众臣勉勉尽力,才能共成帝业天网。武将如剑显示其锋利之能,文臣如镜进献其明鉴之见。文武之臣充溢四方,大汉国统始能弘大。功臣高风悠悠长流,千年以来众所敬仰。

元芳,你怎么看?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Copyright © 2017-
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,请致邮箱:466698432@qq.com |鄂ICP备13017733号-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