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原文】
善养生者,则不然矣。清虚静泰[1],少私寡欲[2]。知名位之伤德[3],故忽而不营[4],非欲而强禁也[5]。识厚味之害性[6],故弃而弗顾,非贪而后抑也。外物以累心不存[7],神气以醇白独著[8]。旷然无忧患[9],寂然无思虑[10]。又守之以一[11],养之以和[12],和理日济[13],同乎大顺[14]。然后蒸以灵芝[15],润以醴泉[16],晞以朝阳,绥以五弦[17],无为自得[18],体妙心玄[19],忘欢而后乐足,遗生而后身存[20]。若此以往,恕可与羡门比寿[21],王乔争年[22],何为其无有哉[23]?
【注释】
[1]清虚:清净虚无。《汉书·叙传》:“若夫严子者,绝圣弃智,修生保真,清虚澹泊,归之自然,独师友造化,而不为世俗所役者也。”静泰:宁静安泰。李善注引《庄子》:“广成子谓黄帝曰:‘必静必清,无劳汝形,无摇汝精,乃可以长生。’”
[2]少私:少私欲。《老子》十九章:“见素抱朴,少私寡欲。”《孟子·尽心》:“养心莫善于寡欲。”
[3]名位:名号地位,即官职。《春秋左传·庄公十八年》:“名位不同,礼亦异数。”
[4]忽:忽略,不经意。
[5]非欲而强禁也:张铣注:“不是心中实欲而强自禁止,盖真不欲之,故能养生也。”
[6]厚味:滋味,美味。
[7]外物:身外的事物。指声色之类。李善注:“《慎子》曰:‘夫德,精微而不见,聪明而不发,是故外物不累其内。’”
[8]神气:指精神。醇白:即纯白,谓不受世俗沾染的纯净空明的心境。《庄子·天地》:“机心存于心中则纯白不备。”著:显明。李善注:“向秀曰:‘虚其心,则纯白独著。’”
[9]旷然:胸怀开阔貌。
[10]寂然:安静貌。《庄子·刻意》:“平易恬淡,则忧患不能入,邪气不能袭,故其德全而神不亏。故曰……不思虑,不豫谋。”
[11]一:即道。道家谓道生于一,称精思固守为抱一。抱一,即守一之意。《老子》二十二章:“圣人抱一为天下式。”
[12]养之以和:调养自然的和气,即保养身心。李善注引《文子》:“古之为道者,养以和,持以适。”和,自然的和气。
[13]和理:《庄子·缮性》:“古之治道者,以恬养知;知生而无以知为也,谓之以知养恬。知与恬交相养,而和理出其性。夫德,和也;道,理也。”这里“和”指自然的和气,“理”则指“一”,也即道。济:成功。指获得长生。
[14]大顺:最大的通顺,也即自然。李善注:“《老子》曰:‘玄德深矣,远矣,与物反矣,乃至大顺。’河上公曰:‘大顺者,天理也。’锺会曰:‘反俗以入道,然乃至于大顺也。’”李周翰注:“道生一,故守之而不乱其心,不乱其心故养和其神,和其神理长年可济,故同乎天地之大理也。”
[15]蒸:薰,即服用。灵芝:菌类植物,古代认为是瑞草。
[16]醴泉:李善注引《白虎通》:“美泉也,状如醴酒也。”
[17]“晞(xī)以”二句:李周翰注:“晞于朝阳所以养和于物也,安以五弦之琴以歌《南风》,所以养群生也。此皆谓得生性之理也。”晞,晒。绥,安。五弦,琴名。相传舜曾弹五弦之琴,歌《南风》之诗。其辞云:“南风之薰兮,可以解吾民之愠兮。南风之时兮,可以阜吾民之财兮。”
[18]无为:道家指顺应自然,不求有所作为。《老子》二章:“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,行不言之教。”
[19]体、心:皆领悟、体会的意思。妙、玄:皆神妙、深微之义。《老子》一章:“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。”
[20]遗生:忘掉生命。李善注:“《庄子》曰:‘天下有至乐,无有哉?曰:至乐无乐。’郭象曰:‘忘欢而后乐足,乐足而后身存。’《庄子》曰:‘弃事则形不劳,遗生则精不亏。夫形全精复,与天为一。’”
[21]恕:通“庶”,差不多。羡门:传说中仙人名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三十二年,始皇之碣石,使燕人卢生求羡门、高誓。”
[22]王乔:传说中仙人名。一作“王子乔”。《古诗十九首》:“仙人王子乔,难可与等期。”
[23]无有:谓没有长寿。
【翻译】
善于养生的人,就不是这样了。他们清静虚无,宁静安泰,很少有个人的情欲。知道名号地位损害德行,所以毫不经意决不追求,不是心中想要追求而勉强抑制自己。知道美味损害本性所以毅然放弃不予顾念,不是心中贪恋而后抑制自己。外物因为它们累心而不予存念,精神因纯净空明而独自显明。心中空阔没有忧患存在,神情安静没有任何思虑。又守之以道,养之以自然的和气,和气与道一天天趋向成功,与天理自然实现同一。然后用灵芝来蒸熏,用美泉来滋润,沐浴在朝阳之中,安闲地弹起五弦琴,不求有为,悠然自得,体悟神妙深微的意境,忘掉了欢乐而后得到充足的欢乐,忘掉了生命而后获得生命的长存。像这样下去,差不多就可以同羡门比寿命,同王乔争年岁了,为什么还担心没有长寿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