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原文】
夫田种者[1],一田十斛[2],谓之良田,此天下之通称也[3]。不知区种[4],可百余斛。田种一也,至于树养不同[5],则功收相悬[6]。谓商无十倍之价,农无百斛之望,此守常而不变者也[7]。且豆令人重[8],榆令人瞑[9],合欢蠲忿[10],萱草忘忧[11],愚智所共知也。薰辛害目[12],豚鱼不养[13],常世所识也。虱处头而黑[14],麝食柏而香[15],颈处险而瘿[16],齿居晋而黄[17]。推此而言,凡所食之气,蒸性染身[18],莫不相应,岂惟蒸之使重而无使轻[19],害之使暗而无使明[20],薰之使黄而无使坚[21],芬之使香而无使延哉[22]!
【注释】
[1]田种:耕种。田,同“佃”。
[2]斛(hú):古量器名。也是容量单位。初以十斗为一斛,至南宋末年改为五斗一斛。
[3]通称:一般的说法。
[4]区种:分区耕种的田地,这样有利于蓄水以保持土壤湿度,满足作物对水分的需要。贾思勰《齐民要术·种谷》:“《氾胜之书·区种法》曰:‘汤有旱灾,伊尹作为区田,教民粪种,负水浇稼。’”又李善注引氾胜之《田农书》:“上农区田,大区方深各六寸,相去七寸,一亩三千七百区,丁男女治十亩,至秋收区三升粟,亩得百斛也。”
[5]树养:种植。此指种植的方法。
[6]功收:收成。相悬:谓一亩收获一斛和百斛的差距。
[7]守常:恪守常规。不变:不知变通。吕向注:“亦如人之在生,但见目前所欲,不识养生之理可致长年也。”
[8]豆令人重:吃大豆让人体重增加。李善注:“《经方小品》:仓公对黄帝曰:‘大豆多食,令人身重。’《博物志》云:‘食豆三年,则身重,行止难。’”
[9]榆:木名。其叶、果可食。瞑:通“眠”。《博物志·食忌》:“啖榆则眠,不欲觉也。”
[10]合欢:植物名。叶似槐叶,至晚即合。古代常以合欢赠人,以为可以消怨合好。蠲(juān):除去。李善注引《神农本草》:“合欢蠲忿,萱草忘忧。”
[11]萱(xuān)草:草名。古人以为此草可以忘忧,故又名忘忧草。今名黄花菜、金针菜。
[12]薰辛:指葱、姜、蒜等菜。薰,有气味的。辛,有辣味的。李善注引《养生要》:“大蒜勿食,荤辛害目。”
[13]豚:小猪,猪。不养:谓不养身体。李善注:“《神农》曰:‘猪肉虚人,不可久食。’又曰:‘豚肉损人。’”《说文解字》:“豚鱼无血,食之皆不利人也。”
[14]虱处头而黑:李善注:“《抱朴子》曰:‘今头虱著身,皆稍变而白,身虱处头,皆渐化而黑。则是玄素果无定质,移易存乎所渐。’”
[15]麝:兽名。又名射父、香獐。形似鹿而小,无角,毛黑褐色或灰褐色。腹部有腺囊,能分泌麝香,可入药。李善注引《本草》:“名医云:麝香形似獐,常食柏叶,五月得香。又夏月食蛇多,至寒香满。”
[16]瘿(yǐng):颈部的囊状瘤子。李善注:“《淮南子》曰:‘险阻之气多瘿。’谓人居于山险,树木瘤临其水上,饮此水则患瘿。”
[17]齿居晋而黄:李善注:“齿黄,未详。”《文选旁证》:“《埤雅》四云:‘啖枣令人齿黄。’《尔雅翼》:‘晋人尤好食枣,久之齿皆黄。’”
[18]蒸:蒸熏,影响。性:性命。
[19]岂惟蒸之使重而无使轻:照应“豆令人重”句。
[20]害之使暗而无使明:照应“薰辛害目”。李周翰注:“岂唯所食之气害之使重、暗者,亦有能变之使轻、明者也。”
[21]薰之使黄而无使坚:照应“齿居晋而黄”。张铣注:“薰之使黄则必脆,亦能变之使坚也。”
[22]芬之使香而无使延:照应“麝食柏而香”。芬,即薰。延,长,指延长寿命。《论衡·道虚》:“道家或以服食药物,轻身益气,延年度世,此又虚也。”吕延济注:“言能薰之使黄、使坚、使香,则亦能使人延长明矣。”
【翻译】
种田的人,一亩能收十斛,就说它是良田,天下的人一般都是这么说的。不知采用分区耕种的办法,一亩可以收获百多斛。同样是种田,至于种植的方法不同,那彼此的收成就有了很悬殊的差别。认为商人不会得到十倍的价钱,农民不会有收获百斛的希望,这是恪守常规而不知道变通的人。再说大豆吃多了让人体重增加,吃了榆叶榆果使人老想睡觉,合欢让人消除怨恨,萱草让人忘掉忧愁,这是愚笨的和聪明的人都知道的。有气味的辛辣蔬菜吃多了损害眼睛,猪肉鱼腥吃多了不养人,这也是世上一般人都知道的。虱子在头上就变成黑色,麝常吃柏叶就有了香气,人居山险脖子容易长瘤,人居晋地牙齿容易变黄。根据这些情况推广来说,凡所进的食物之气,影响性命熏染身心,没有不产生相应的变化的,岂止是对人产生影响,使身体变重而不使身体变轻,损害眼睛使之变暗而不使之变明,薰之使牙齿变黄而不使之变得坚固,薰之使麝变香而不使人延年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