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原文】
玄晏先生曰:古人称“不歌而颂谓之赋”[1]。然则赋也者,所以因物造端[2],敷弘体理[3],欲人不能加也。引而申之,故文必极美;触类而长之[4],故辞必尽丽。然则美丽之文,赋之作也。昔之为文者,非苟尚辞而已,将以纽之王教[5],本乎劝戒也。
【注释】
[1]不歌而颂:谓只适宜于诵读而不能像古代诗歌一样入乐歌唱。颂,通“诵”。班固在《两都赋序》中说:“或曰:‘赋者,古诗之流也。’”这里承认赋是古诗(指《诗经》)的支流,但同时也指出了赋与古诗的不同。
[2]因物:谓为外物所感。造端:起始,发端。《汉书·艺文志》:“传曰:‘不歌而诵谓之赋,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。’言感物造耑,材知深美。”颜师古注:“耑,古端字也。因物动志,则造辞义之端绪。”
[3]敷弘:敷布广大。体理:描绘事物以合于事物的常理。体,体物,即描绘事物。陆机《文赋》:“诗缘情而绮靡,赋体物而浏亮。”刘勰《文心雕龙·诠赋》:“赋者,铺也,铺采摛文,体物写志也。”
[4]触类而长之:将同类的事物加以扩大。《周易·系辞》:“引而伸之,触类而长之,天下之能事毕矣。”
[5]纽:关系,联系。
【翻译】
玄晏先生说:古人称“不能入乐歌唱而只适宜于诵读的文体叫赋”。那么所谓赋,是因感于外物而开始写作,用敷陈广大的手法描绘外物以合于事物的常理,使别人来描写时不能再有所增益。在描写时加以铺排引申,所以文章必然极为华美;碰上同类的事物加以扩大,所以文辞必然极为靡丽。那么美丽的文章,就是赋作了。过去写作文章的人,不是苟且崇尚文辞而已,而是要以文章联系王道教化,本于劝勉告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