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原文】
夫鸷鸟之击先高[1],攫鸷之势也[2]。牧野之威[3],孟津之退也[4]。今者枳棘翦扞[5],戎夏以清[6],万里肃齐[7],六师无事,故大举天师百万之众,与匈奴南单于呼完厨[8],及六郡乌桓、丁令、屠各[9],湟中羌僰[10],霆奋席卷,自寿春而南[11]。又使征西将军夏侯渊等,率精甲五万,及武都氐羌[12],巴汉锐卒,南临汶江[13],搤据庸蜀[14],江夏、襄阳诸军[15],横截湘、沅[16],以临豫章[17],楼船、横海之师[18],直指吴会[19]。万里克期[20],五道并入,权之期命于是至矣[21]。
【注释】
[1]鸷(zhì)鸟:凶猛的鸟,如鹰、鹯之类。
[2]攫(jué):用爪抓取。
[3]牧野:古地名。在今河南淇县西南。周武王与反殷诸侯会师,大败殷军于此。
[4]孟津:古黄河津渡名。在今河南孟津东北,孟州西南。相传周武王伐纣,与八百诸侯盟会于此,故名盟津(即孟津)。
[5]枳(zhǐ)、棘:两种木名。二木皆多刺,因以比喻违命作梗的坏人。
[6]戎:指我国古代西方各民族。夏:古代汉族自称为夏。
[7]肃齐:恭敬统一。
[8]匈奴南单于呼完厨:建安二十年(215)秋七月,匈奴南单于呼厨泉将其名王来朝,曹操待以客礼,于是留魏。
[9]六郡:指陇西、天水、安定、北地、上郡、西河。乌桓:东胡别支。秦末东胡遭匈奴击破后,部分迁乌桓山,因以为名。建安十二年(207),曹操迁乌桓万余至中原,余众留居东北。丁令:即丁灵,少数民族,汉代主要分布在今贝加尔湖以南地区。东汉时丁灵部分南迁。屠各:东汉至西晋时匈奴部落之一。杂居于西北沿边诸郡。以并州屠各为最著名。
[10]湟中:地区名。指今青海湟水两岸。汉代为羌、汉、月氏等各族杂居地。羌:古族名。主要分布在今甘肃、青海、四川一带。僰(bó):古代西南地区民族之一。
[11]寿春:古县名。秦置,治所在今安徽寿县。秦汉为九江郡治所。
[12]武都:古县名。西汉置,治所在今甘肃西河西南,为武都郡治所。东汉末氐族杨驹徙居于此。
[13]汶江:古县名。汉元鼎六年(前111)置,治所在今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北。
[14]搤(è)据:即扼据,把守占有。庸:古国名。商之侯国,曾随周武王伐纣,春秋时为楚所灭,建都上庸(今湖北竹山西南)。
[15]江夏:郡名。西汉高祖六年(前201)置,三国时分属魏、吴两国,各置江夏郡,魏郡治所在上昶城(今湖北云梦西南),吴郡治所在武昌(今湖北鄂城)。襄阳:郡名。东汉建安十三年(208)分南郡、南阳两郡置,治所在襄阳(今湖北襄阳)。
[16]湘、沅:湘江、沅江。湘江,湖南最大的河流,流贯湖南东部,至湘阴入洞庭湖。沅江,在湖南西部,源出贵州云雾山。上游为清水江,自西向东至湖南黔阳黔城镇以下始称沅江,至汉寿入洞庭湖。
[17]豫章:郡名。楚汉之际置,治所在今江西南昌。
[18]楼船:有叠层的大船。古代多用作战船。此指楼船将军杨仆。横海:指横海将军韩说。
[19]吴会(kuài):东汉时分会稽郡为吴、会稽二郡,合称吴会。
[20]克期:约定或限定日期。
[21]期命:期限和命数。“故大举”至此,讲建安二十一年(216)冬十月始,曹操治兵征孙权事。
【翻译】
凶猛的鹰出击之前先要飞得高高的,这是鹰要用爪抓取猎物的姿势。周武王要在牧野大显军威打败殷军,先在孟津退兵以示弱。现在违命作梗的坏人消除了,西方民族和中原叛乱已经肃清,万里统一,军队没有什么事情,所以出动规模浩大的百万大军,和匈奴南单于呼完厨,以及六郡的乌桓、丁灵、屠各,青海湟水两岸的羌族、僰族,如雷霆奋击,势如卷席,从寿春向南挺进。又派遣征西将军夏侯渊等,统领精兵五万和甘肃武都县的氐族、羌族部队,巴中、汉中的精锐兵士,从南挺进到汶江,把守占有上庸蜀郡,江夏郡和襄阳郡的部队横渡湘江、沅江,直到豫章,像楼船将军杨仆、横海将军韩说领兵攻打东越王那样,直接指向吴郡会稽。限期到达,五路人马并进,孙权的死期就要到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