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选

《文选》,又称《昭明文选》,是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萧统主持编写的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。汉魏以来,文人别集日益繁多,学者难以遍读,选编精华的文学总集应运而生。《文选》就是一部选编精华的诗文总集,收录了上起周代,下至南朝梁代一百三十位作家及若干佚名作者的作品七百六十四篇,按体裁分为赋、诗、骚、七、诏、册、令、教、文(策文)、表、上书、启、弹事、笺、奏记、书、移、檄、对问、设论、辞、序、颂、赞、符命、史论、史述赞、论、连珠、箴、铭、诔、哀、碑文、墓志、行状、吊文、祭文等三十八类,其中赋、诗又按题材分为若干小类。各类之中作品大略以作者年代先后为序。
植白:数日不见,思子为劳,想同之也。仆少小好为文章,迄至于今,二十有五年矣;然今世作者,可略而言也。昔仲宣独步于汉南,孔璋鹰扬于河朔,伟长擅名于青土,公幹振藻于海隅,德琏发迹于此魏,足下高视于上京。当此之时,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,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。吾王于是设天网以该之,顿八纮以掩之,今悉集兹国矣。然此数子,犹复不能飞轩绝迹,一举千里。以孔璋之才,不闲于辞赋,而多自谓能与司马长卿同风,譬画虎不成反为狗也。前书嘲之,反作论盛道仆赞其文。夫锺期不失听,于今称之,吾亦不能忘叹者,畏后世之嗤余也。

【原文】

植白:数日不见,思子为劳[1],想同之也。仆少小好为文章,迄至于今,二十有五年矣;然今世作者,可略而言也。昔仲宣独步于汉南[2],孔璋鹰扬于河朔[3],伟长擅名于青土[4],公幹振藻于海隅[5],德琏发迹于此魏[6],足下高视于上京[7]。当此之时,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[8],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[9]。吾王于是设天网以该之[10],顿八纮以掩之[11],今悉集兹国矣。然此数子,犹复不能飞轩绝迹[12],一举千里。以孔璋之才,不闲于辞赋[13],而多自谓能与司马长卿同风[14],譬画虎不成反为狗也[15]。前书嘲之,反作论盛道仆赞其文。夫锺期不失听[16],于今称之,吾亦不能忘叹者[17],畏后世之嗤余也[18]

【注释】

[1]劳:辛劳。这里指思念的深切。

[2]仲宣:王粲,字仲宣。独步:指超群出众。这里可理解为独步领先,一时无双。汉南:《尔雅·释地》:“汉南曰荆州。”王粲曾在荆州依靠刘表,故云。

[3]孔璋:陈琳,字孔璋。鹰扬:语出《诗经·大雅·大明》:“维师尚父,时维鹰扬。”指像雄鹰飞举一般,比喻超越同辈。河朔:指黄河以北的地区。陈琳曾在冀州任袁绍的记室,故云。

[4]伟长:徐幹,字伟长。擅:独揽。青土:徐幹居北海郡,属《尚书·禹贡》之青州,故云青土。青州,约在今山东及辽宁两省的部分地区。

[5]公幹:刘桢,字公幹。振藻:显扬辞藻。这里指显扬文名。海隅:海边。刘桢是东平宁阳人(今山东宁阳南),春秋时期属齐国,靠海边,故云。

[6]德琏:应玚,字德琏。发迹:显身扬名。此魏:应玚是南顿(今河南项城北)人,近许都(今河南许昌),且曾为曹操丞相掾属。曹操在建安十八年(213)年被封为魏公,建安二十一年(216)进封魏王。故称此魏。

[7]足下:敬称。这里指杨修。高视:傲视。形容气概不凡。上京:京师的通称。这里指洛阳。杨修是太尉杨彪之子,一直居住在京师,故云。

[8]灵蛇之珠:即指随侯之珠。

[9]荆山之玉:即指楚国的和氏玉璧。

[10]吾王:指曹操。天网:语出《老子》七十三章:“天网恢恢,疏而不漏。”该:兼收。这里指全部网罗在内。

[11]顿:整顿,整理。八纮(hóng):八方极边远的地区。纮,绳。地有八方,故用八纮。掩:关闭。这里指网罗人才。

[12]轩:飞翔,飞举貌。

[13]闲:精熟。

[14]多:常常。司马长卿:即西汉著名辞赋家司马相如。同风:同一风格,同一流派。

[15]画虎不成反为狗:语出马援《诫兄子严敦书》:“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也。”意指好高骛远反而一事无成。

[16]锺期不失听:锺子期善于听出音乐的意思,从不失误。

[17]忘:胡克家《文选考异》曰:“袁本、茶陵本‘忘’作‘妄’,云善作‘忘’……忘,但传写误,《魏志》注引《典略》亦作‘妄’。”妄,胡乱,随便。

[18]嗤(chī):讥笑。

【翻译】

曹植禀白:数日不见,非常思念先生,想必您也同样地思念我。我从小爱写文章,至今已有二十五年了;对当今的作者,也可大略地加以评议。以前刘仲宣在汉南独步领先一时无双,陈孔璋在河朔高飞远扬一如雄鹰,徐伟长在青土独揽名声,刘公幹在海边显耀文才,应德琏在魏地显身扬名,先生在京都傲视群伦。这时候,人人自以为掌握了灵蛇的宝珠,家家自以为怀抱有荆山的宝玉。我父王于是设置天网来收罗人才,整顿八方边远之地来招纳才士,如今已全部汇集在我国了。但这几位才士,尚不能高飞入云不见踪影,还达不到一飞千里的境界。以陈孔璋的才能而言,他不精熟辞赋,却常常自以为能与司马长卿同属一流,这就像画虎不成功反而画成了狗。我以前曾写信嘲笑他,他反而写文满口称我赞赏他的辞赋。锺子期听琴从来不会错失琴曲的旨趣,对此人们至今还加以称颂,我也不能妄加叹赏,畏惧为此而招致后世的人们对我的讥笑。

元芳,你怎么看?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Copyright © 2017-
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,请致邮箱:466698432@qq.com |鄂ICP备13017733号-10